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4 / 13)

加入书签

得受不了,难道还有人想收藏这些惨绝人寰的证物吗

张纯如从包里掏出名片,情绪平复了几分:“我叫张纯如,是职业作家,《蚕丝:钱学森传》是我写的,你听过吗”

丁元惊喜地睁大眼睛,又看了眼手中的名片:“你好!张女士,我当然听过,只是还没有拜读,不好意思!”

“没事。”张纯如温婉笑道:“我祖父是淞沪会战的后勤人员之一,我从小就听过淞沪会战和金陵大屠杀的历史。”

她的话音顿了顿,似乎鼓足了勇气去看刚刚那副照片:“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照片,我被震撼了。”

女作家定了定心神:“我想写一本书。。。”

她目光复杂,再抬起头来已经是别样的明媚:“对!我想写一本书,一本关于金陵大屠杀的书。”

“我想用文字告诉所有此前向我一样不知情的人,曾经还有一段这样不忍卒睹的历史。”

镜头调转,站在窗边跟丁元交谈的张纯如单人入画,依旧是百叶窗框,和她逐渐坚定的眼神。

这是路老板惯用的库布里克凝视。

镜头里,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透过镜头,打破了第四面墙,和观影者发生了眼神的直接对话!

没有极端的愤怒,没有痛苦的撕扯。

不煽情,不咆哮。

张纯如嘴角微微下沉,透出一种沉静的坚定。

镜头的特写,将扮演者刘伊妃的眼神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不闪不避,直视前方,瞳孔稳定而清澈,没有泪光,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叩问。

第二次观影的马丁斯科塞斯突然惊觉!

此前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导演路宽身上,此刻却在刘伊妃的眼神里发现了另一种可堪琢磨的意味。

她把传统的库布里克凝视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这种眼神似乎不是控诉,而是邀请!

谁能把眼神演出邀请的意味

邀请观众与她一同直面历史,邀请观众同她一起完成这部历史著作,邀请观众成为这段惨痛记忆的见证人!

刘伊妃的眼神在此刻变成了真相的载体,而现场所有观众,成为了历史的共谋者。

年轻女演员的这段眼神独白,真令人拍案叫绝!

镜头在此处做了留白,没有给出丁元的答复,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晓了。

再次出现在窗前的张纯如,正在轰隆隆前行的火车上。

她要去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拜访邵子平。

他是爱国组织史维会的积极分子和重要成员,也是张纯如手记中提到最多的支持者、协作者。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金陵鼓楼医院,父亲邵毓麟是民国外交官,曾任驻日苯横滨总领事和驻韩国大使。

在国党败退宝岛后,邵子平随家迁居湾省,后辗转赴美。

张纯如在耶鲁大学附近的莱茵镇,找到了这位已经年逾甲的爱国学者。

简单寒暄后,脾性耿直的女作家直抒胸臆:“邵博士,我在洛杉矶的社区画展看到很多关于大屠杀的图片,丁先生说是你提供的。”

“对,1990年我在纽约发起了‘纪念金陵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又通过华人报商郑先生等人征集史料。”

邵子平目光沉稳地看着眼前志同道合的女作家:“一位名叫大卫马吉的美国人给我们提供了13卷未公开的胶片。”

“经洗印考证,我们发现是他的父亲约翰马吉在1937年金陵大屠杀期间秘密拍摄的影像,完整记录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

张纯如精神振奋,没想到这么轻松就能获取第一手史料,但她还需要仔细甄别。

不是对邵子平等人不信任,是已经完成过一本出版书籍的她知道,这种题材必须要慎之又慎。

这种类似“近乡情怯”的感觉,和2002年决心拍摄电影,却在五年后才动手的路宽相同。

事关民族的血海深仇,不可不慎。

张纯如和邵子平聊了良久,切实地开始钻研这段历史,务求将每一个细节都掰开、揉碎,毫无破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这样,才不容诋毁和否认。

邵子平让妻子给年轻的张纯如准备了一间客房,又把车借给了她:

“纯如,耶鲁大学有1985年传教士发现的《魏特琳日记》原稿,1990年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斯茉利女士,将日记制成了缩微胶卷。”

“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借阅。”

此刻的张纯如充满了斗志,笑语嫣然地冲邵子平点头:“谢谢邵博士,麻烦了!”

邵子平惊异地发现,这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仿佛天生就拥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每一次看她的眼神都是如此恬淡。

不过他还是劝诫道:“一定要小心日苯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