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佳人有思(4 / 5)
; 孟之继的目光落在襄樊西侧的武当山,那里山势险峻,林间小道密布,若是派一支精锐骑兵隐蔽其中,既能监视蒙古动向,又能随时袭扰其侧翼,岂不是两全其美?他伸手从沙盘旁拿起一支红色小旗,插在武当山南麓:“此处可设一哨,五百人足矣,需精于骑射,擅长山地作战,这不就是忠顺军前军步甲营干的活儿了吗?”
可这还不够。蒙古人若在四川受阻,极有可能转头攻打京湖,襄樊作为京湖核心,必然首当其冲。七万忠顺军看似不少,但若分兵防御,怕是处处皆虚。他忽然想起前世看过的“弹性防御”理论——与其处处设防,不如集中力量,在关键节点形成拳头,待敌人露出破绽,再以雷霆之势反击。
“襄阳城防坚固,可把忠顺军前军步甲营三万步兵驻守,由跟随义父多年的老副将赵勇统领,加固城垣,多备滚石箭矢。”孟之继又拿起一支黄旗,插在襄阳城内,“樊城地势较低,易攻难守,留忠顺军后军弩兵营一万兵马虚张声势,若蒙军来攻,不必死战,退守襄阳即可,把樊城变成空城,让他们占之无用。”
剩下的忠顺军中军蛮族铁骑三万兵马,该如何调配?孟之继的手指在沙盘上快速移动,从襄樊到随州,再到荆门,一条无形的线路渐渐清晰。这三万人必须保持高度机动,时而佯攻随州,吸引蒙古注意力;时而驰援荆门,巩固侧翼;一旦四川那边传来战机,便能迅速沿汉水南下,经江陵入蜀,与大哥的水师形成夹击之势。
“还得有一支奇兵。”孟之继的目光投向襄阳前面的信阳,那里是蒙古大军可能迂回途径的路线。他想起自己着手建制的那支秘密部队——隐卫。若是把他们交给王大用,安排隐蔽在信阳山林,待蒙古大军过境时,以火器袭扰,定能打乱其阵脚。
思绪渐趋明朗,孟之继拿起笔,在羊皮纸上快速勾勒:
其一,设武当山别动队,五百骑,由赵勇麾下的悍将刘洋统领,携带足够三月的干粮,昼伏夜出,专袭蒙古粮道,不求歼敌,只求拖延。
其二,收缩襄樊防线,襄阳主守,樊城诱敌,以三万步甲营依托城防消耗敌军,万不可贪功冒进。
其三,三万蛮族铁骑编为“蛮龙军”,自己亲率,沿汉水布防,保持每日百里的机动能力,随时响应东西两线战事。
其四,一万隐卫隐蔽信阳,由精通火器的副将杜洪义带领,备好火箭与炸药,待蒙古大军出现,即刻实施突袭,重点摧毁其攻城器械。
写完最后一笔,他放下笔,羊皮纸上的字迹力透纸背,仿佛已能看到铁骑奔袭、火光冲天的景象。前世的记忆如同一盏明灯,让他在这乱世迷局中,总能提前嗅到危险的气息。他知道蒙古人接下来极有可能分兵攻打夔州,试图切断四川与京湖的联系,而那里正是大哥水师的必经之路,必须提前示警。
“来人。”孟之继扬声道。
亲卫快步上前:“将军有何吩咐?”
“备一匹快马,将这份信送至关羽庙码头,交给水师的张世杰都督,务必让他亲启。”孟之继将写好的信函封入蜡丸,“告诉张都督,蒙古人或许会在瞿塘峡设伏,让他务必小心,可在船队两侧派小艇探查,遇袭时切勿恋战,先冲出峡口与大哥汇合。”
亲卫接过蜡丸,郑重收好,转身疾步离去。
城楼下的操练声渐渐平息,七万忠顺军列成整齐的方阵,甲胄在月光下连成一片银色的海洋。孟之继走下城楼,穿过队列,将士们纷纷挺直脊梁,目光中满是敬佩。这支军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从最初收编的流民、降兵,到如今军纪严明、悍不畏死的劲旅,他付出的心血,只有自己知道。
“弟兄们!”孟之继的声音在夜风中传开,清晰而有力,“四川告急,蒙古铁骑已踏破汉中,重庆危在旦夕!朝廷命我等坐镇襄樊,随时驰援!”
他拔出腰间长刀,直指北方:“我知道你们中有人的家人在四川,有人的故土被蒙古人践踏!但我们不能慌,不能乱!义父说过,东西策应,互为犄角,方能破敌!我们守在这里,既是守护襄樊,也是守护四川的后路,守护整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