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佳人有思(2 / 5)
不是看在你和丘道长的面子上,我早就让他们知道桃花岛的厉害!”她转过身,望着窗外云雾缭绕的终南山,忽然想起了年前那个月夜。
那时她带领着百姓重建襄阳,因军中事务与几位老将起了争执,心中烦闷,独自跑到樊城废弃渡口散心。月光洒在江面上,像铺了一层碎银,一个身着银甲的少年正凭栏而立,正是那个对她有别的心思的孟之继。他比她小十几岁,却心思通透,见她愁眉不展,便出言开导。
“郭夫人,我知道你在烦什么。”少年的声音清朗,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那些老将虽固执,却也是为了以后的守城考虑,你与他们争执,不过是方式不同,初衷却是一样的。”他朝她笑了笑,“你呀,就是太聪明,什么都看得透彻,反倒容易被人误解。换做是我,定会先顺着他们的意,再慢慢寻机会扭转局面,既不伤和气,又能做成事。”
那一夜,孟之继陪她聊了许多,从兵法谋略到人心世故,最后还有那番不吐不快的心里话…句句都说到了她心坎里。他懂她的骄傲,懂她的委屈,更懂她看似尖锐下的柔软。
此刻想起那个月夜,黄蓉心中一阵发酸。若是孟之继在这里,定会护着她吧?定会用他那通透的心思,既不得罪全真七子,又能为她辩解开脱,绝不会让她像现在这样,受了委屈还要被丈夫劝着忍让。
“靖哥哥,你不懂。”黄蓉低声道,声音里满是疲惫,“有些委屈,忍了,心就寒了。”
郭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终究化作一声叹息。他知道自己笨,不懂蓉儿那些弯弯绕绕,可他只想着,师门不能散,情义不能断。却不知,他的退让,在黄蓉心中划下了一道浅浅的伤痕。
同一时间,临安皇城的御书房内,宋理宗正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落在案头的奏折上。彭大雅被贬的余波尚未平息,史嵩之的势力在朝堂上日益膨胀,文官集团隐隐有独大之势,这让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
“陛下,淮东制置副使一职,臣以为余玠可担此任。”史嵩之的声音适时响起,打破了书房的寂静。他站在阶下,躬身奏道,“余玠在两淮多年,熟悉军务,屡立战功,由他主持濠州以东防务,定能稳固江淮防线。”
理宗抬眸,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史嵩之这是在示好武官集团,同时也是在他的授意下,平衡朝堂势力。他轻轻颔首:“准奏。擢升余玠为淮东制置副使,即刻赴任。”
余玠的提拔,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朝堂上激起层层涟漪。文官集团虽有不满,却也明白这是陛下的制衡之术,不敢过多置喙。而武官集团则士气大振,尤其是孟珙,得知余玠上任,心中稍安。有余玠在两淮牵制,他便能更专注于四川与京湖的防务。
此时的四川,却已是风雨飘摇。蒙古十五万铁骑如黑云压境,在塔海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新任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虽有雄心,却缺乏彭大雅的铁血手腕与对蜀地防务的熟悉,面对蒙军的凌厉攻势,连连败退。
汉中城破的消息传到江陵帅府时,孟珙正在沙盘前推演战局。他手指划过代表汉中的位置,那里已被黑色的棋子占据,触目惊心。
“父亲,蒙军占了汉中,下一步便是剑门关,一旦剑门失守,成都危在旦夕!”孟之缙急声道,额上渗着冷汗。
孟珙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慌什么?”他拿起几枚白色棋子,在沙盘上一一落下,“传我将令:孟瑛率五千精兵,即刻进驻松滋,作为夔州后援,确保长江水道畅通;令峡州守军增兵两千,归州驻兵一千,互为犄角;伍思智带一千人进驻施州,守住入蜀要道。”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帐内众人渐渐安定下来。“长江沿线是我军的生命线,必须万无一失。”孟珙继续道,“之经,你即刻与京湖水师副都督张世杰汇合,联合两淮水师,彻查长江河道,确保上下游联络畅通,随时准备逆流而上,支援重庆。”
“是!”孟之经领命,转身匆匆离去。
孟珙的目光转向襄樊方向,那里是京湖战区的核心,也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地方。“之继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