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宝玉心生退意(1 / 4)

加入书签

第1144章 宝玉心生退意

舍內住处,

桌上点了烛火,昏暗的灯光,宛如黑暗中的萤火。

听著三人暖心的话语,贾宝玉心中的沮丧消散了几分,想到明日,就可回去休沐,顿时心情爽利,轻声道:

“多谢三位仁兄,只是我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功名利禄,太俗了。”

此话一出,三人面色顿时有些尷尬,能来进学者,无不是了大代价的,学习策论,无非就是要参加科举,光宗耀祖,怎会觉得功名利禄,太俗了,有心解释,只是一想到贾宝玉乃是荣国府嫡脉,就算科举不成,也是荣华富贵一生,他们比不了。

正不知怎么接话的时候,外面,宋兴俊和李重文,还有岳木寧以及齐山,一同到了屋內,宋兴俊快言快语,哈哈一笑;

“宝玉兄说得对,功名利禄,太过俗套,读这些文縐縐,脑子都疼,还不如学我大哥,上阵廝杀,乃是男子所为。”

“就是啊,要不是家父逼迫,我就去了兵马司任职了,呆在这里作甚。”

齐山最为痛恨读书,一拿起经意书册,就感到头疼,若是再读不进去,就想著去兵马司混个门路。

“这话可不对。”

李重文摇摇头,带头走进去,给屋里人行了礼,坐在桌边倒了杯茶递给贾宝玉,

“读书並非只为科举仕途,更能开阔眼界、涵养心性,宝玉兄虽不擅策论,却在诗词上颇有灵气,上次你写的那首《秋窗即事》,字句清雅,颇有韵味,连先生都赞过你有才华。”

李重文看著几人在此胡搅蛮缠,多是无奈,若是家中嫡长子也就罢了,多数是庶出,家中早已没了爵位继承,若是没有一官半职,那以后,如何在京城过活。

提起诗词,贾宝玉眼中终於有了些光彩,想起在国公府里,家中姐妹在荣庆堂內,那时他出口成章,从不觉得为难,可一碰到经史策论,便如同心魔一般,嘆了口气:

“诗词不过是消遣罢了,哪及得上策论实用,父亲总说,我若再不振作,將来如何……可我实在不想走科举这条路,只盼著能和姐妹们常伴左右,过些自在日子。”

或许是有同感,屋里人都沉默不语。

张景明闻言,轻轻嘆了口气:

“宝玉兄心境豁达,为兄多有不如,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兄家中尽有薄產,家父也盼著我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有时我也会想,若能像山野隱士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清净,可终究是身不由己。”

宋兴俊性子豁达,此时笑著打断二人:

“好端端说这些做什么,隱居山野,也要吃饭用银子,想娘们的时候,谁能忍住,这世界,享受完再去。”

他最烦就是这些自命清高之人,什么山云野鹤,你吃饭不用银子,穿的衣物也不用银子吗,没了银子,说不定就饿死了。

说话的时候打了浑,几人微微一愣,想想也是在理,李重文见此,笑了笑,

“多说无益,今日正巧,府上送来夜宵,既然诸位都在,何不凑上一桌,喝上一杯,睡上一觉,明日休沐回府,如何。”

“好,”

“好,”

几人面色大喜,急忙把屋里桌子搬过来,隨著齐山等人,提了食盒进来,摆上一桌菜品,眾人坐下后,共同举杯。

就在几人在屋里吃喝的时候,

南舍屋中,

学政郭文,已然坐在书桌前品著茶,另一边,则是贾兰,拿著毛笔,在批阅此番学子策论。

“不著急批阅,每一个人的文章,多看看,虽然有解题答题相同,但书写言语和引用经典,不一而就,”

“是,学政,学生明白。”

贾兰不急不躁,继续拿著卷子看著,忽然,郭文放下茶碗,嘱咐一句,

“贾兰,你来看看这一卷,如何。”

顺手,把荣国府贾宝玉重写的策论,递了过去,贾兰不明所以,接过来放在桌上,细细品读,只是一入眼,就是下等笔墨,而且开头解题的话,就有些偏题了,再看內容,多是一些空谈之语,未能理解此话深意,

“学政大人,这位学子所写,多是敷衍了事,不说笔墨工整与否,开始解题的时候,就没用心,经意多有解释,若是一句而问,此题就可解,词赋虽好,多是空谈。”

没要多长时间,贾兰就把自己见解说了出来,引得学政大人,坐直身子,讚许道;

“你文章功底,越来越扎实了,確如你所言,策论一道,解题出错,后续所写文章,自是不必再看,读书读书,也是需要看天分的,若是没有这个才情,不如另寻他路,科举一途,独木难过。”

又慢慢续了一口茶,给其思索时间,又道;

“这一篇策论,乃是荣国府贾宝玉所写,从笔墨开始,皆是下下等,別说乡试,就连国子监统考恐怕也过不了,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