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3 / 4)

加入书签

赵俣行事的底气。

    而且,赵俣此举,实为一举三得:百姓得了便宜取暖之物,寒冬里少了冻毙之虞;柴薪价格回落,豪强势力被削弱;内库则因煤炭售卖源源不断添了进项,无需再仰仗户部拨款。

    赵俣当初决意采煤运煤,除了发展工业革命,原就是看准了“民生”与“私产”的关联。

    让百姓过得安稳,自己的小金库方能立得稳固。

    这道理,与赵俣搞海上贸易、办工厂如出一辙,皆是从根本上筑牢帝王行事的根基。

    类似赚钱的营生,赵俣还有很多。

    比如,袁倾城的农业基地,每年都能给赵俣带来一两百万缗的收入。

    比如,叶诗韵给赵俣搞的彩票独营,更是每年都能给赵俣带来两三百万缗的稳定收入。

    再比如,海外的各个据点的酒楼、妓院、赌坊,也都能给赵俣带来巨大的收入。

    这些事都不通过中书省和三司,悄悄建起了独立于国库的“皇帝私人财源”。

    赵俣知道,只有手握不受外朝制约的钱,才能在朝堂争斗、边境调度,甚至是推行的新政里,有从容周转的余地。

    那有人可能想问了,赵俣拿走了这么多赚钱的项目,朝廷的财政收入怎么办?

    好办。

    首先,要明确的是,赵俣拿走的部分,没有一样是从朝廷拿走的,更没有从百姓那里额外收取任何赋税,而全是他自己创造的财富。

    还有就是,赵俣不仅给自己谋福利,他也给朝廷的财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赵俣将土地税从士绅集团手上拿回来了,这就解决了很大一块财政问题。

    第二个贡献是,赵俣大力推广商业和商税,尤为重要的是,赵俣带头遵守商税。赵俣手上的所有项目,都足额地给朝廷缴纳商税,这使得他成了给朝廷缴纳税收最多的人,甚至可以说,朝廷差不多有三四成的商税都是赵俣缴纳的。

    这也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谴责赵俣与民争利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贡献是,赵俣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又大力拓疆海域,使得大宋的国际贸易极为频繁,进而使得大宋的关税收入暴涨。

    就这三块财政收入,就让大宋朝廷的财政使不了、用不尽。

    更何况,蔡京一直在搞的盐、铁、茶、酒、醋专卖,以及卖僧道度牒、改革钱币等等,也为大宋朝廷积累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这就使得大宋的国库当中,前所未有的富有,哪怕赵俣登基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

    当然,这也是因为,开战后,赵俣也会从自己的内库中拿出一些钱来充军饷,彰显自己和国家共进退的态度。

    总之,经过赵俣十七八年的治理,不论是他本人,还是朝廷,都前所未有的富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俣才敢一边跟金国和高丽开战,一边大搞工业革命,一边开启大航海时代。

    不想,即便有钱如赵俣,竟然也有被告之自己快没钱了的一天。

    赵俣刚听见叶诗韵说自己“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时,赵俣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问:“朕那么多钱都快花光了?!”

    叶诗韵听言,不紧不慢地给赵俣算账:

    免税。

    打仗。

    养妃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