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发现新大陆了(3 / 4)

加入书签

带回了各种奇异的植物种子,为袁倾城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蔬菜水果物种资源,大大推动了大宋的农业发展。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南洋航线已经走向成熟,甚至有大量的宋人前往这些地区跑马圈地,开始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甚至已经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可以说,南洋的那一大片区域很快就适合当赵俣的儿子们的封地了。

    值得一提的是,赵俣派出去的航海家、冒险家可不只下南洋,他们还奉赵俣的命令去寻找新大陆。

    而且,去寻找新大陆的航海家、冒险家走的还不是一条路,而是南辕北辙的两条路。

    ——一条是西线,一条是北线。

    西线是沿着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陌生的大西洋海域。

    此前中国的航海技术主要应用于南海和印度洋海域,且已有较为成熟的航线和贸易网络。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利用东北季风,途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抵达马六甲海峡,再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班达亚齐,这是此时商船常用的航线。

    此后,可继续前往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东非海岸。

    接着,再从东南亚继续向东,到达新大陆。

    北线是从渤海湾出发,沿着高丽半岛、日本列岛向北航行,穿过寒冷的鄂霍次克海,试图寻找传说中连接大陆的“冰桥”。

    虽然东南亚和太平洋海域的气候相对温和,更适合这时的船只和航海技术,不过由于此时的航海主要依靠季风和洋流,长时间的远洋航行需要充足的物资储备和有效的船上补给系统,此外,横跨太平洋、印度洋需要面对广阔的海域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如风暴、海啸、缺乏淡水和食物等,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

    以至于,不少船队都消失在了茫茫的大海上,永远也回不来了。

    但幸存者和前仆后继的航海家和冒险家从未放弃。

    他们曾误打误撞登上非洲西海岸的土地,与当地部落发生过冲突,也交换到了象牙、香料和独特的热带木材。

    有船队尝试沿着海岸线向北航行,遭遇到了十字军东征,或是被十字军打劫,或是被阿拉伯帝国的残余势力、塞尔柱突厥人、阿尤布王朝抢走商品甚至是海船;或是被欧洲中世纪小王国的警惕驱逐。却也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特色农作物等物品。

    北线的艰难主要在于极端的低温:冬季海面常常结冰,船只需要破冰前行,船员们即便裹着厚厚的皮毛,也时常冻得失去知觉,不少人因此冻掉了手指、脚趾。

    途中,他们曾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带登陆,与以渔猎为生的部落交易,学会了用海豹油取暖、用冰屋御寒,还带回了耐寒的驯鹿和北极狐皮毛。

    有船队尝试穿越白令海峡时,因冰层太厚被困数月,靠捕猎海象才得以存活。

    他们也曾误将一些小岛当作大陆,耗费大量补给后失望而归。

    但同时,每次失败都让他们更熟悉北极的洋流与季风。

    经过十六七年的探索和总结。

    西线:

    洪武九年,有大宋的船队跨过印度洋,继续向西航行,抵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之后,他们继续航行,到达古巴岛和海地岛,并在海地建立了据点,然后返航。

    洪武十一年,有大宋的船队抵达加勒比海的更多岛屿,包括波多黎各、牙买加等。

    洪武十三年,有大宋的船队首次抵达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海岸(奥里诺科河河口附近),但他们仍认为这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

    去年,有大宋的船队探索了中美洲的洪都拉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