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三国巅峰之战(3 / 4)

加入书签

指挥,两翼如鹤翅展开,通过左右包抄实现夹击或反制突入敌军。其战术核心要求中军严密防守,两翼灵活协同远程牵制与近战合围,依赖旗鼓信号实现进退配合。

    大体是这样的:

    中路是由神机军和其他步军组成的中军——神机军居中,两边是步军。

    鹤翼阵的两翼,则是骑兵。

    值得一提的是,赵俣的御营就在此阵的正中间,吸引金军的主力攻击,然后逐渐后退,诱敌深入,再然后通过两翼骑兵的向心攻击收拢口袋,从侧面给予敌人决定性的打击。

    老实说,如此布阵,赵俣多少是要冒一点风险的,哪怕大宋这边,已经给赵俣做足了防御和逃跑的错失。

    事实上,不少人都反对赵俣亲自参与此战,他们认为,派一员统帅,代替赵俣居中指挥就行。

    可梦想金戈铁马的李琳,很想指挥这种双方都投入了几十万人马的大决战,所以,她就撺掇赵俣说,如果赵俣亲自指挥此战,哪怕只是挂名,只要战胜了金军,赵俣的声望必将再创新高,更无人可撼动。

    而且,只要赵俣亲自出战,宋辽两军的士气肯定高涨。

    为了说服赵俣,李琳还举了《澶渊之盟》的例子,说寇准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銮舆渡河之后,宋军士气大振,敌将挞揽即被射杀,辽军士气大丧,遂遣使请和,河北于是得以收复。今日之事与之相同,请陛下仿效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此事宜速,不可缓也。

    对于李琳的心思,赵俣心里跟明镜似的。

    赵俣可以让李琳参与到此战的指挥当中,毕竟,她更了解火器,但肯定不能让她来指挥这场战役。

    最终,赵俣认命老将刘法担任都元帅,担任此战的总指挥,童贯、何灌和宋江为副元帅,种师道,种师中,王禀,韩世忠、吴玠、张俊、翟兴为高参,再加上李琳,这些人组成个参谋团,辅佐赵俣指挥这场战役。

    而辽军则以与宋军互为犄角之势驻扎在滦河南畔的下游。

    辽军的阵势呈现一个大大的“∧”型,正是有名的攻击阵形——锥行阵。

    这也是游牧民族最擅长的阵型。

    一到滦河南畔,宋军和辽军就各自安营扎寨,做好大战的准备。

    次日,金军也陆续到了滦河北岸,与宋军和辽军隔河对峙。

    而金军方面,出动了大概四十万人马,与宋辽联军差不多,也分左右两军,左路军与宋军对峙,右路军与辽军对峙。

    金军的左右两路军队都是,以最精锐的重骑兵列于前锋,轻骑兵分居两翼,采用了类似楔形阵的阵型,试图凭借骑兵的冲击力分别冲垮宋辽联军的防线。

    完颜阿骨打亲率中军居中,率领部分精锐骑兵和大量步军居中,企图以骑兵的机动性,策应左右两路金军,且在必要时进行迂回、分割、包抄,对宋军和辽军反复冲击。

    金军的步兵,则分成小队,散布在骑兵周围的村庄和田垄边上,形成犄角之势,以散兵的方式袭扰靠近的敌人,配合骑兵作战。

    双方都投入了近四十万人马,对外都宣称百万大军,军阵都是十分绵长,此地又是一马平川,要在这么多双眼睛的监视下使用甚么阴谋诡计,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这注定了是一场堂堂正正的大决战。

    这么大规模的大战,自然是不可能由一两个人指挥的,它需要一个庞大的指挥团队,否则非乱套不可。

    这关键的一战,赵俣丝毫不敢大意,在张纯的建议下,赵俣在关键之处放得全都是能征善战之将。

    值得一提的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