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玉华策,御前赌江山(3 / 4)
协议。
按理来说,北宋王朝应该拿出国书与金国签署盟约。
可赵佶君臣却怕灭不了辽国,再落下话柄,而耍了个心眼,没有拿国书,而是让赵佶给完颜阿骨打写一封亲笔信。
赵佶因对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围缺乏清晰认知,在给完颜阿骨打的御笔书信中,仅模糊提出索要“燕地并管州县”。
而实际上的燕云十六州,应该是燕京并管州县、辽西京(云地)并管州县以及平滦营三州,还有包括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榆关等关卡,涵盖华北北部重要战略屏障。
这样,“燕云十六州”才能将胡人挡在长城以外,不用再担心胡人把中原当成其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但赵佶的表述仅聚焦“燕地”,未明确提及其它区域,让金朝得以借文字歧义缩小割让范围。
金朝利用北宋王朝方面表述的模糊性,在谈判中不断压缩归还土地的范围,仅同意归还燕京及周边六州,且附加高额赎金(即代税钱)。
北宋王朝为尽快收回“燕云十六州”,被迫接受苛刻条件。
结果,赵宋王朝不仅未能完整收复燕云十六州,还暴露了自身军事与外交的软弱,导致金人南下,发生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赵佶只有艺术家的浪漫,对敌人根本不求甚解,只凭喜好治国,因而难免会有短视与轻率。
这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最终将北宋王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赵佶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围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更勿论其战略意义之重。在他的御笔书信中,那模糊的“燕地并管州县”六个字,不仅是对国家领土主权的轻慢,更是对子孙后代命运的草率。
当然,赵佶只是不太了解辽金这两个敌人,并不是说他缺乏分辨能力,尤其是在文章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方面。
所以,赵佶自然知道,单论这篇策论,莫俦胜过他一筹。
赵佶以为赵俣在跟他“要人情”,他立即拜道:“谢陛下维护。”
不想,赵俣却摇摇头:“此事确与你有关,不然,莫俦也不可能先得探花,再得榜眼。”
见赵俣承认了他的猜测,甚至是承认了世人“徇私舞弊”的指责,赵佶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为好。
他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甚至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他之所以愿意放弃王爵,跑去参加科举,就是因为,他自信绝对能夺取状元之位,让他彻底摆脱宗室的束缚,为他自己正名。
他甚至都想过,在他夺取了状元之位后,世人的评价是,当初如果由他来继承皇位,赵宋王朝肯定会变得更好。
谁想,半路杀出来了一个莫俦,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很懂辽金之间的事。
关键,科举考的不是艺术,而是治国、经世致用之学,是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深邃智慧。
赵佶心中虽有万般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的造诣,确实不及莫俦。
赵佶有些垂头丧气,觉得他还是有些草率了,把科举想得太简单了,要不是赵俣徇私舞弊帮他拿到了状元之位,他可就丢人现眼了。
这里赵佶还是很感激赵俣的。
然而,赵佶万万没想到,赵俣语气一转,又说:“若是没有你,莫俦必不得一甲,二甲朕都未必会录取他。”
“甚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