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火烧连营,重创辽军(3 / 4)

加入书签

    很快,斥候回来禀报:“河北岸壕堑纵横,再往北不远有一大片树林,东西连绵数十里,辽军主力隐藏在林中,枕戈以待。”

    张询问:“大约有多少兵马?”

    斥候回答说:“看不太清楚,大概不会少于五万人马。东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养马场,估计得有数千匹马。道路已全部封锁,行人不得前进……”

    听完斥候的汇报,郭成说:“我等亲自去前线看看。”

    不久之后,郭成等人便来到了前线。

    此时,正是夕阳西下,卢沟河河面上金光灿烂,鳞波闪闪。岸边的一排垂柳,倒映于河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画。

    河水滔滔东去。东边不远处有一座浮桥,连接两岸,但桥面陈旧灰暗,似乎已经许久无人行走了。

    浮桥北岸,矗立着一座破旧的龙宫祠,不知建于什么年代。远远看去,凋敝不堪,不知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

    郭成问:“河水可深?”

    从易州投降过来的辽将孙兴军回答说:“有深有浅,深处可没顶,浅处仅到腰。”

    郭成很严肃地环视了一下众将,命令道:“陛下有严令,积极寻求过河之机,兵临城下,与敌人会战,甚至决战,不可心存侥幸,敌人不会自己退去,我等与辽军必有一战,我辈武人,当以国事为重,以军令为先。今日所见,辽军虽设伏于北岸,看似以逸待劳,实则亦显其心虚之态。若我军畏缩不前,反助长其嚣张气焰,于士气不利,于战局更无裨益。”

    在场所有将士,都应道:“唯命!”

    等众人散去,一员小将前来求见范纯粹。

    这员小将,姓张,名俊,正是历史上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张俊,也是南宋七王之一的循王张俊。

    张俊是凤翔府成纪县人,洪武元年,赵俣派人去凤翔府招募新兵,时年十六岁的张俊当时正充当三阳乡兵的弓箭手,他以一手无双的箭术,轻而易举的就被选进了新军,并很快就在新军中崭露头角。

    不过,真正让张俊一飞冲天的还是,在之前东路军大败辽军时,张俊以一己之力擒获了东线的辽军大将耶律斡特剌。

    此事甚至惊动了赵俣。

    赵俣想树立榜样,还亲自接见了张俊。

    直到见面,又听张俊自曝了家门之后,赵俣才知道,自己见的人到底是谁。

    那一刻,赵俣心里其实是有些腻味的。

    ——赵俣想到了岳飞,想到了历史上对张俊的那些负面评价。

    不过屁股决定脑袋。

    很快,赵俣就想起,历史上,靖康之耻发生后,知信德府梁杨祖率武义大夫张俊、武翼郎苗傅、范实,以及武功郎祁超、从义郎盖渊等将领,到达大名府,向大元帅府报到。梁杨祖带来军兵一万多人,马一千多匹,成了赵构最重要的一支发家力量。

    赵构当时非常高兴,对梁杨祖及诸将安抚慰问备至,又问梁扬祖:“诸将谁最得力?”

    梁杨祖回答说:“张俊最得力,金人数次至信德府城下,张俊出战屡捷。”

    于是赵构提拔张俊为大元帅府统制。

    后来事实证明,梁杨祖没有看错人。

    赵构想要南逃时,他手下河北诸郡的勤王兵,不愿南下,而想北归。

    这些想北归的军兵,闻听大元帅府欲趋济州,多数不想跟随南去。于是,他们趁天色未亮,偷偷在城北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