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上京(1 / 3)
建国后颐和园文物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据最新的国家数据统计颐和园藏文物有四万余件,品类几乎涵盖了国内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这是今年国情局收到的最新的数据统计。
粣方鼎,西周年代,浅腹方体鸟足式,两方耳直立微外撇,方口折沿,浅腹下敛,圜底,腹部外壁饰两两对称的弯角鸟纹,鸟纹被扉棱相隔;腹内有“粣作宝尊彝”五字铭文;四足扁平,为长尾鸟形,头朝上,尾在下,尾部外撇并向上卷起。
莲花纹壶,隋至唐年代,青铜质地,侈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颈部饰数道弦纹,肩部两侧饰兽面衔环耳。腹部圆鼓,底足外撇,饰双层莲瓣纹,形似莲花宝座,典雅大方,充满了隋唐时代独特的古香佛韵。此件为《颐和园万寿山内露天陈设添安石座样图》中“万字”号青铜器,为慈禧太后过万寿庆典时陈设用品。
丙父己方鼎,商年代,此器青铜质地,鼎身呈长方形,折沿,深腹,双立耳,四柱足。四角出棱脊,口沿下饰云雷纹,云雷纹上饰夔纹。器身四壁饰有乳丁纹,内壁铸“丙父己”铭文。足饰立体浮雕兽面纹。
玉器白玉鹿,宋年代,白玉质。整料圆雕,卧鹿形,通身光素,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曲颈回首呈卧状带钩形,曲线优美流畅,神态安详自然,体态丰韵。该器玉质温润洁白,线条简洁,雕工精细,抛光极佳。下配木座。
玉器白玉鳌鱼瓶,乾隆时代,白玉质。整料雕琢。瓶身雕琢为鳌鱼形,鱼头雕饰独角,瓶身内挖膛,大鱼翻身跃起,迎浪直上,口张目瞪,摇须摆尾。小鱼紧随其后,浮浪而出。鳞、鳍自然逼真,生动写实,雕工细腻,富有动感。鳌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底座木质,呈波浪形态,与玉鱼相配得宜。
白玉兽面纹双环瓶,乾隆时代,白玉质。瓶体扁圆,由器盖和器身组成。小口,丰肩,鼓腹,下腹内收。颈部对称雕饰龙耳一对,口衔活环。中、下腹部以减地阳起的技法琢制兽面纹、蝙蝠纹。整器玉质纯净莹润,雕磨精细周到,可谓良材良工,相得益彰。
蓝釉白龙纹梅瓶,元年代,梅瓶小口,圆肩,收腹,圈足轻微外撇,造型挺拔。胎体较厚,胎质坚细;通体施蓝釉,釉色浓翠艳丽,釉质莹润光洁。瓶身刻游龙,刀笔流畅自如,气象豪迈奔放又不失精到,龙鳞须发毕显。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腻,修胎工整。此蓝釉白龙纹梅瓶为高温钴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
青花云龙纹壶,光绪年代,壶由壶盖和壶身两部分组成,壶身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圈足,肩部前后立耳有孔洞,便于穿柄,腹接曲流,流嘴上端与口沿齐平,壶盖内凹式无纽。胎体较薄,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亮。壶身肩颈部装饰菱花纹和如意云头,底足处泛起海水江崖,中间绘一对赶珠龙在流云火焰中游曳;盖面口沿装饰锦地,内心绘流云火焰与壶身纹样照应;壶嘴书长寿字,寓意吉祥。底款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
仿嘉庆青花御题诗三清图盖碗,光绪年代,盖碗敞口,斜壁,深弧腹,圈足;盖沿小于口沿,轻扣于碗上。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亮匀净。盖面与外壁上所书诗句,出自嘉庆皇帝的同一首诗:“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加识“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澣御制”。盖内与碗心所绘梅花、松树、佛手,源于乾隆皇帝甚为喜爱的三清茶,曾作诗赞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切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底、盖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
钱维城西湖名胜图册,乾隆年代,此图册共四册,描绘了浙江海宁、杭州一带名胜风光。每幅书、画对开,右边绘山水风景,左边配以文字介绍,记录位置、由来,以及康熙御笔题字建碑亭和乾隆作御制诗情况。其中一册册面黄签墨笔篆书题“钱维城画西湖名胜图”。画中楼阁、树木等景致错落,层次分明。作者以中锋行笔,细笔、淡墨勾勒线条,青绿、赭石设色。画风秀逸,笔墨精工,真实描绘出江南名胜的秀丽景象。
张照《御制烹茶诗》轴,清年代,此幅书法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其内容抄录清高宗乾隆所作御制诗《烹茶》,此诗收录在《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九中。款署:御制烹茶诗。臣张照敬书。钤印:张照之印、瀛海仙琴、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定鉴、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