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我真该死(68k二合一)(3 / 5)

加入书签

蛋饼嘛,多放一点点。”小家伙说道。

“要得,晚上我吃你画的大饼,明天我也给你煎个鸡蛋饼嘛。”赵孃孃抱着周沫沫上楼去了。

“账记完杀两盘不”老周同志拿出他的手搓棋盘,看着周砚问道。

“来嘛,哪个怕哪个!”周砚把最后一卷钱丢进箱子,合上账本。

两个臭棋篓厮杀三局,第三局以周砚一步险胜,二比一拿下。

“不对不对,我走错了,我不走这里。”

“老汉,落棋无悔真君子哈!”

“莫要得意,棋差一着,明天晚上重新来过!”老周同志收了棋,一脸懊悔地上楼去了。

周砚心情大好,从柜子里取出信纸,拿起钢笔给夏瑶写了封信,和她分享了上《四川烹饪》杂志的事,以及近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洋洋洒洒又是三页纸,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周砚才发觉自己的嘴角因为上扬太久有点发酸。

果然,和人分享开心的事情,自己也是会感受到快乐的。

今天采访老太太还挺顺利,何志远很满意,见刊的概率应该挺大的,达成他的预期。

让张淑芬同志在卤味界留名,就是他的目的。

张记卤味要是能出名,对他也是有好处的,他不就是正经的张记卤味传承人嘛。

何志远要去采访孙姨婆的事,周砚觉得挺好,所以给他们写了张纸条。

姨婆也做了大半辈子豆腐,要是能跟着老太太一起登上杂志,哪怕只是一小段,那也算是留下痕迹嘛。

他都想好,明天中午忙完就去一趟上水村,带上姨婆去看看眼睛和腿。

来福怪可怜的,要是姨婆能多陪他几年,等他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情况会好很多。

……

夜里,老周同志翻了个身,嘀咕道:“我这步要是那样走呢是不是就赢了……”

……

第二天清早,石板桥头。

何志远带着小李赶场,这是他到一个地方后非常喜欢去做的事情。

在每一个地方的早市里,能够感受到当地最纯粹真实的烟火气。

商贩的叫卖声,顾客与摊贩砍价交锋的感觉,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食物,一起构建成了有趣的早晨。

“看看哪里有豆腐摊,周砚的表弟,年纪应该不大。”何志远左右瞧着,和小李说道。

“无声豆腐摊,为啥要取这个名字呢”小李左右瞅着,不解道。

“估计是周砚给他取的,名字越怪,越是容易吸引顾客嘛,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何志远笑着说道。

他计划下午返回蓉城,还要先去嘉州转车,所以何志远一早就带着小李来了石板桥头,打算采访完周砚的姨婆就走。

走过两个豆腐摊,一个是大爷坐镇,一个摊主是妇女,都不符合。

“主编!你看那招牌。”小李突然指着前边立着的一块红色招牌说道。

何志远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小豆腐摊前立着一块醒目的招牌。

红色笔墨写着:西坝豆腐!2角一斤!

下边用黄色油漆写着:无声豆腐摊。

这笔迹,何志远一眼就能认出是周砚写的。

“就是那了,咱们过去瞧瞧。”何志远招呼了一身,往前走去。

两人走近之后发现,小桌后边坐着一个少年,约摸十五六岁,相貌清秀,但特别瘦,身上的中山装明显大了一号,空荡荡的,跟挂在细竹枝上一般。

有个烫着卷发的嬢嬢把剩下的三块豆腐都要了,递了六毛钱给他,温声道:“早点收嘛,过两天我又来买。”

少年左手拿着钱,伸出右手大拇指弯曲两下,笑容干净。

何志远和小李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眼招牌下方的黑色小字,都沉默了。

“我真该死……”何志远低声道。

“您……您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小李宽慰道。

时髦嬢嬢提着豆腐走了,摊位前就剩下何志远和小李。

少年正准备收拾东西,看到两人还站着,笑着指了指空荡荡的桌子。

“我们……”何志远开口,想到少年是聋哑人,又连忙把周砚给他写的纸条拿了出来,递给少年。

昨天他还有点疑惑,周砚的纸条为什么要写的那么详细,就跟介绍信一样,把他们的身份和目的都写在了纸上。

现在他明白了,这是担心眼前这个叫来福的少年和他们之间有沟通障碍,提前把事情说明白。

来福接过纸看了一会,笑着点点头,伸手从中山装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一根指头长的铅笔头,在纸的背面写了一行字:早上周砚哥哥跟我说了,你们要跟我回家吗

少年的字写的很清秀。

何志远接过小李手里的纸笔,写道:“方便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