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照片应该很正点(1 / 3)

加入书签

象山影视城

原本空旷的摄影棚此时已经大变样。

对于剧组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总算明白了什么叫作中国速度,基建狂魔的外号可不是空穴来风。

电影主要场地是在一个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巨大摄影棚内,中影的工作人员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将数百个承重轨道与电力接口预埋完毕。

天花板上悬挂着可升降的巨型钢架结构,棚顶高达25米,足以容纳4:1程度的巨型机甲道具,配合高15米、周长300米的环绕型绿幕,足够模拟《环太平洋》中绝大多数战斗场景。

“苏先生,你们的行动力太强了。”

吉尔莫兴奋的看着眼前这一幕,一旁的乔虽然臭着一张脸,但特没有否认中影能力的意思。

一个月的工期被强行压缩到一半,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个摄影棚还处在完善状态。”

“待到全部完工之后,《环太平洋》中大部分的场景都可以进行模拟,无需在温哥华重新设立场地。”

“只需进行外景取景,再利用CG技术进行拼接就可以。”

苏君在摄影棚的一个角落停下脚步,整个摄影棚添加的设施不止眼前这些,花了两千多万,账单跟流水一样,苏君看了都心疼。

建都建了,苏君认为有一个大的摄影棚就够了,没必要在其他地方再建立一个功能同样的。

为了更好的模拟出各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异色特效在棚顶上加装了12组轨道式LED矩阵,每组含2000颗可变色温的灯泡,在DeepMid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能直接在中央控制系统处瞬间切换各种场面。

电脑能合成的、或者现实世界存在的场景,都可以展现模拟出来。

摄影棚地面嵌入的地灯阵列可投射动态光影,模拟出各种地面设施,属于世界最前沿的设备。

在设想中,工作人员手持平板轻划,就能让整个空间从“赛博朋克雨夜”转为“量子实验室的粒子流场”,无需物理换景。

“东侧墙面内我们嵌入了6台液压升降台,单台承重能达到50吨,可将“机甲驾驶舱”垂直提升至10米高空,配合倾斜角度模拟战斗颠簸。”

“天花板悬挂的otiotrol摄像机阵列,含有16台高速摄影机,可精准捕捉演员微表情与道具运动轨迹,为后期CGI融合提供数据支持。”

苏君这些天不是在摸鱼,特效和摄影棚布置一直是他在主抓。

无论在什么时候,技术永远最重要。

位于摄影棚最中心的地方,巨大的机甲道具矗立着,足足有20吨重,差不多四层楼那么高,冰冷的金属外壳泛着寒光,每一处铆钉、每一条线路都清晰可见,细节堪称完美。

旁边,是按照1:1比例搭建的机甲驾驶舱,也叫联结舱,它被安置在大型平衡仪上。演员们穿上特制的驾驶员服走进其中,随着平衡仪的运作,驾驶舱能做出各种动作。

嗯,第一个体验的就是苏君和刘亦妃二人。

整个摄影棚内,各种轨道、设备有序摆放,不同肤色的工作人员穿梭其中,互相配合着调试设备,还能听到一些含妈量极高的问候。

国际惯例,习惯就好。

角落里还堆放着许多尚未组装完成的道具零件。

“机甲的外形呢?我们的计划中应该是有这部分的。”

绕着机甲模型走了一圈的乔很不解,眼前的机甲光秃秃的,说是机甲,其实更像是一个没喷漆的钢铁侠。

“徐总,给他解释一下。”

苏君失去了继续讲解的兴趣,将皮球踢给了异色特效的负责人。

“乔制片,机甲的外部装甲大部分正在制造,各种模块会在一周后陆续达到,到时进行组装就可以。”

大型道具模块化是拍摄《诛仙》时提出来的一个想法。

体积较大的道具整体构建技术难度太大,运输也不方便,缺乏操作性,一旦损坏一部分,就要面临大修。

但模块化就避免了很多东西。

就以孙悟空的机甲为例,最中心部分就是眼前的金属人形,外附装甲都是由各种轻便材料制成,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组装,实现由人形到孙悟空的转变。

通过起重机和钢索让模型动起来,再用传感器采集数据,最后通过电脑来模拟各种场景下的战斗动作。

总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始皇嬴政模型比较困难,身上盘着的机械神龙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它的戏份会放到最后。

DeepMid和异色特效正在想办法还原龙的真实动作。

没让好莱坞的特效公司参与。

外国人懂个锤子的神龙,他们参与进来说不定还会帮倒忙,神龙可不是长翅膀的蜥蜴。

离开大部队之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