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我抿抿嘴,这味儿咋还替我“点兵”了?(1 / 2)

加入书签

社区的榕树下,节日的喧嚣已经沸腾。

楚牧之穿过挂满艾草和五彩绳的人群,一眼就看到了那几个摆在长桌上的巨大竹筛,里面的东西让他呼吸一滞。

糯米,本该是温润的乳白色,此刻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色星河。

纯白如月,幽蓝似海,赤金若阳。

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泽,仿佛不是凡间的粮食,而是某种能量的结晶。

“小楚来啦!快来搭把手!”居委会的王主任热情地将他拉到一张桌子前。

主持人拿着喇叭,声音洪亮:“各位街坊邻里,今年的端午节,我们玩点不一样的!主题是‘光之味’!这三种米,代表着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光辉岁月!”

楚牧之的心脏猛地一缩。

“每种馅料,也代表着一段记忆!”主持人继续介绍,“红豆沙,是甜蜜的坚守;咸香腊肉,是无畏的勇气;清苦艾草,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周围的老人们发出会心的笑声,那笑声里藏着太多他读不懂的故事。

一个竹篮递到他面前,里面盛着一团幽蓝色的糯米。

那蓝色深邃而静谧,像极了深夜里独行的灯塔,瞬间点燃了他脑海深处的某个坐标。

“001号灯桩”。

他的指尖触碰到米粒的瞬间,一阵微不可查的颤抖从指尖传来。

这不是普通的糯米,它的质感更坚韧,带着一丝冰凉的金属感,仿佛握住了一块沉睡的能量核心。

就在他失神之际,苏晚晴悄无声息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无法抑制的震惊:“我刚偷偷刮了点米粉去车里快速检测了。这蓝色,是从一种极其罕见的深海藻类中提取的,它的分子结构……和当年‘灯塔计划’应急灯的荧光涂层,吻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八!”

楚牧之的瞳孔骤然收缩。

苏晚晴的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她指了指不远处一位正在分发粽叶的老太太,“听王主任说,这批特殊的米,是沿海一个渔村的老太太匿名捐赠的。她只留下一句话,说这是她们村里‘守灯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配方。”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她们甚至不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却用最古老的方式,把光的味道,种进了土地里,养成了粮食。”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在楚牧之的脑海中炸开。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社区活动,这是一场横跨了数十年,无声的纪念仪式。

“好了!各位准备好了吗?我们来一场包粽子比赛!”主持人的声音再次响起。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刚才还略显松散的老人们,眼神瞬间变得锐利、专注。

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在几秒钟内完成了自发分工。

坐在最左侧的李大爷,成了“供电站”,他负责将三色糯米精准地分发给每一个人;中间几位手脚麻利的大妈,组成了“传输线路”,粽叶、棉绳在她们手中飞速传递,没有一丝一毫的延迟;而最右侧的陈阿婆,则成了“终端”,她面前放着一个巨大的空篮子,所有包好的粽子都像接受指令一样,汇集到她那里。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默契得仿佛演练了千百遍。

这根本不是包粽子,这是一条高效、精准、零失误的能量调度流水线。

当主持人举起秒表,高喊“开始计时”的瞬间,全场所有老人,无论男女,都挺直了腰板,用尽全身力气,齐声呐喊出一句让楚牧之头皮发麻的口号:

“三、二、一——照常亮!”

那声音苍老却雄浑,仿佛是从另一个时空传来,带着金戈铁马的决绝。

楚牧之低下头,学着旁人的样子,笨拙地将那幽蓝的米团裹进翠绿的粽叶中。

就在他手指合拢,准备用棉绳捆紧的一刹那,他忽然觉得手中的叶片陡然变得温热,一股微弱却清晰的能量,顺着叶脉,缓缓渗入他的指尖,最终汇入掌心,让他因激动而冰凉的身体,瞬间涌起一股暖流。

这不是错觉。

宴席摆开,欢声笑语暂时驱散了那股凝重的仪式感。

一群孩子提着篮子,像快乐的蝴蝶一样,挨桌分发刚刚蒸好的粽子。

每一份粽子旁边,都附着一张手写的小卡片。

楚牧之拿起一张,上面是一行娟秀的字迹:“你吃的不只是粽子,是有人为你熬过的夜。”

他剥开自己手中的那枚蓝粽,热气裹挟着咸香扑面而来。

他咬了一大口,糯米的软糯、腊肉的醇厚、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带着海洋气息的清冽,瞬间在味蕾上炸开。

味道弥漫开来,他的动作却僵住了,喉头猛地一哽。

这个味道……这个味道,竟然和他奶奶生前最常给他煮的姜薯粥,有七分神似!

那是他童年最深刻的味觉记忆,是刻在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