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我咽口唾沫,这味儿咋还替我“续命”了?(1 / 2)

加入书签

那饥饿的呻吟并非来自肠胃,而是源于骨髓深处的记忆,是这座城市在飞速迭代中被遗忘的角落里,无数个孤独灵魂共同发出的回响。

楚牧之的脚步被这无形的引力牵引,穿过霓虹灯无法完全照亮的背街,停在了一家名为“暖光食堂”的铺子前。

店面不大,没有花哨的招牌,只在玻璃门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告示:公益食堂,专供孤寡老人、环卫工友,欢迎歇脚。

一股温润的食物香气混杂着老木头的味道,从门缝里溢出,精准地安抚了他心中那丝莫名的躁动。

他进去时,陈阿婆正坐在靠窗的位置,小口小口地喝着碗里的热汤,脸上是难得的舒展。

看到他,阿婆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

“小牧来了啊,快,尝尝这里的粥,暖和。”

楚牧之笑着应下,为自己也盛了一碗。

乳白色的粥,上面飘着几点细碎的姜末,热气袅袅。

他舀起一勺送入口中,滚烫的暖意顺着食道滑下。

然而,下一秒,他的动作猛地僵住,喉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呼吸骤停。

是姜薯粥。

这味道……这该死的,分毫不差的味道!

甜度恰到好处,姜的辛辣被薯的软糯完美中和,最后在舌根泛起一丝微不可查的、只有他知道的回甘。

这是奶奶的味道。

是每个寒冷雪夜,奶奶颤巍巍地端到他书桌前,叮嘱他“喝了心里亮堂”的味道。

他猛地抬头,视线穿过蒸腾的热气,死死盯住吧台后那个忙碌的年轻身影。

那是个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姑娘,扎着马尾,笑容干净。

“老板娘,”楚牧之的声音有些沙哑,连他自己都未察觉其中的颤抖,“这粥的方子……是谁给你的?”

姑娘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哦,你说这个啊。配方是一位匿名的阿姨给的,她没留姓名,只托人带话,说‘这味道救过人,不能断’。”

一句话,像一道惊雷,在他脑海里炸开。

回到研究所,楚牧之第一时间将悄悄打包的粥样本交给了苏晚晴。

苏晚晴是他的同事,也是最懂他的人。

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她什么也没问,立刻启动了最精密的成分分析。

结果很快出来了。

食材普通,就是寻常的番薯、老姜和粳米。

但苏晚晴指着光谱分析图上一处异常的峰值,眉头紧锁:“奇怪,这里有一种非常微量的复合矿物元素,结构很特殊,像是……某种老旧电路板在特定环境下腐蚀后析出的产物。”

电路板……腐蚀……

楚牧之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想起奶奶说过,当年全城大停电,应急灯也坏了,是邻居一个年轻的电工小伙,用一个烧坏的零件和一点糖,在黑暗里煮了一锅粥,救了半条街快要冻僵的老人。

苏晚晴动用关系,迅速追查食材来源。

线索很快指向一个专门为公益食堂捐赠香料的拾荒老人。

食堂的义工回忆道:“那位伯伯人很好的,定期会送来一小包他自己磨的粉。他说那是‘秘方’,是烧坏的零件泡水提炼的,能提鲜。我不知道真假,但大家吃了都说‘心里亮堂’。”

义工还补充了一句:“哦对了,那位伯伯以前好像是电网的老师傅,参与过咱们这片老城区最早的电网搭建。”

谜团的线索,指向了那场被尘封在城市记忆深处的“始光照我”行动。

那天深夜,楚牧之失眠了。

奶奶的音容笑貌和那碗粥的味道在他脑海里反复交织。

他鬼使神差般地再次走向老城区,走向那家“暖光食堂”。

食堂已经打烊,但后巷的厨房窗户缝里,却透出一缕微弱而温暖的光。

他心中一动,绕到后门,发现门只是虚掩着。

他轻轻一推,门轴发出一声低哑的呻吟。

眼前的景象让他再次怔在原地。

灶台上,一口巨大的铁锅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正是那熟悉的姜薯粥。

而围着灶台的,是白天见过的几位老人,包括那位捐赠香料的拾荒老伯。

他们没有说话,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长柄木勺,正轮流伸进锅里,缓缓搅动。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仿佛一种古老的仪式。

木勺触碰锅底,发出的声音沉稳而富有节奏——三短,三长,三短。

是SOS。

是国际求救信号,也是当年第一代电工在完全断联的情况下,约定的最初的信号暗码。

厨房的墙上,挂着一面洗得发白的旧旗。

那是一面横幅的残片,上面的字迹已经斑驳,但依然能辨认出“始光照我”四个大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