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三个小寡妇征婚记(28)(1 / 2)
腊月的平安村,像被撒了把糖的面团,从头到脚都透着股甜丝丝的年味。刚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就忙开了,门口的红灯笼一串串挂起来,风一吹哗啦啦响,像是在数着日子等过年;窗玻璃上早早就贴上了翠仙剪的窗花,有胖娃娃抱鱼的,有喜鹊登梅的,红通通的一片,把冬日的冷清都驱散了大半。
竹编合作社的院子更是热闹得像个集市。刚到的竹条堆成小山,青绿色的竹皮泛着水润的光,村民们围着十几个竹筐坐成圈,竹条在手里翻飞的声音“噼啪”作响,混着此起彼伏的笑谈声,比谁家的鞭炮都热闹。“年前的订单跟雪片似的,”翠仙一边麻利地编着篮底,一边跟旁边的王婶搭话,指尖沾着细碎的竹屑也顾不上擦,“昨天省里礼品公司又追加了两百个‘平安福’竹篮,说要赶在除夕前当伴手礼发,这会子手里的活计更得抓紧了。”
王婶手里的竹条正绕着圈,编好的生肖虎挂饰在膝盖上轻轻晃悠,她抬头瞅了眼墙上的订单表,忍不住咋舌:“我的娘哎,这都堆到正月十五了!不过咱也得给自个儿鼓劲儿——今天争取多编十个,让孩子们过年能多买串糖葫芦!”话音刚落,周明提着两箱热牛奶推门进来,白色的雾气顺着门缝溜进来,混着竹条的清香,倒有了几分暖意。“歇会儿再编,”他把牛奶分到每个人手里,拧开一瓶递给翠仙,“刚跟快递通了电话,说咱送展的竹篮被选上‘乡村特色年货’,下周要上省里的年货展会呢。”
这话像颗炮仗扔进了热油里,屋里瞬间炸开了锅。李嫂正用牙咬着竹条勒紧接口,闻言“噗嗤”笑出了声,嘴里的竹条差点掉下来:“咱村这竹编也能上大展会?这要是让城里人设瞧见了,明年的订单不得从村头排到姑射山?”翠仙捧着温热的牛奶,指尖的凉意慢慢散开,心里头也跟着热乎起来。她想起两年前自己刚守寡那会儿,蹲在院子里编竹筐换油盐钱,街坊四邻还说“寡妇家折腾不出啥花样”,哪能想到如今这手艺能让平安村的名字走这么远。
合作社忙得脚不沾地,翠红的民宿也没闲着。年前来体验“乡村年俗”的游客比平时多了三成,院子里晾着刚腌的芥菜疙瘩,屋檐下挂着红得透亮的柿饼,连灶台边都堆着蒸花馍的面团。翠红系着花围裙,正手把手教几个城里来的姑娘捏兔子馍,面团在她们手里软乎乎地不听使唤,惹得大家直笑。“得把耳朵捏尖点,”翠红示范着拧出个兔耳朵,“这样蒸出来才精神,给孩子当压岁钱馍,吃着都高兴。”
孙建军在后院劈柴,斧头起落的声音“咚咚”响,几个男游客撸着袖子要帮忙,他赶紧摆手:“这活计糙,你们去前院砍松柏枝吧,带着松针的那种,插在灯笼底下最有年味儿。”小远穿着件新做的红棉袄,像个滚圆的福娃娃,举着串灯笼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时不时冲进厨房喊:“妈,娥姨和仙姨啥时候来吃年夜饭啊?我藏了好几挂小烟花,就等着跟她们一起放呢!”
翠红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围裙上沾的面粉蹭到孩子脑门上,倒像画了道白眉毛:“快了快了,等她们忙完合作社的活就来。今年咱把娥姐、仙儿,还有周明、刘大哥都叫来,再请上王婶和村支书,满满当当坐一桌子,才叫团圆呢。”
除夕前一天傍晚,合作社的最后一批竹篮终于打包完毕。快递车开走的时候,夕阳正把姑射山的影子拉得老长,翠仙看着车后扬起的尘土,突然松了口气,紧绷了半个月的肩膀疼得厉害,却笑得合不拢嘴。王婶拍着她的背直夸:“咱仙儿就是能扛事,这要是换了我,早瘫在地上了。”翠仙正想接话,手机响了,是翠娥打来的:“仙儿,快来果园吃炖土鸡,我跟老实哥杀了自家养的那只大公鸡,就等你和周明呢。”
果园的小屋里暖烘烘的,灶台上的大铁锅咕嘟咕嘟响,金黄的鸡汤泛着油花,香得人直咽口水。刘老实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脸通红;翠娥的婆婆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手里缝着个生肖兔布偶,针脚细密,兔子的红眼睛用绒线绣得亮晶晶的。“娥啊,”老人抬起头,看着锅里翻滚的鸡块,眼里的皱纹都带着笑意,“你说现在日子咋这么好呢?以前过年能吃上顿白面馍就不错了,现在又是鸡又是鱼,还有这么多客人来村里过年。”
翠娥给婆婆递了杯热水,顺势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娘,这都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啊,咱不仅要让客人来过年,还要让他们春天来摘桃,夏天来避暑,日子还得更上一层楼呢。”正说着,周明扶着翠仙进了门,俩人脸上还带着奔波的疲惫,闻到鸡汤香却都精神了——刘老实赶紧起身让座,往翠仙碗里舀了满满一勺肉:“快补补,这阵子累坏了吧?”
除夕当天的民宿院子,简直成了红色的海洋。门框上贴的春联是村里老秀才写的,“竹编千福运,果香万户春”,墨迹还带着点湿意;屋檐下的灯笼串从东头挂到西头,风吹过就像一片跳动的火焰。翠红在厨房忙得团团转,蒸锅里的鱼冒着热气,油锅里的丸子炸得金黄,连蒸年糕的笼屉都叠了三层,甜丝丝的米香飘出老远。
晌午刚过,客人就陆续到了。翠仙和周明提着两个新编的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