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大纲四(3 / 4)

加入书签

盒就卖出了3000多盒,很多观众在评论区留言:“看到小郑炒茶的样子,就知道是真手工,买着放心”“陈师傅刻的木牌太精致了,比之前的更有心意”“之前在庆阳基地买过槐花,特别香,现在出了礼盒,赶紧囤两盒给爸妈”。看着直播间里不断跳动的订单数,鱼灼音也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不仅是礼盒的热销,更是消费者对“槐香”匠心的认可。

随着“金奖槐花”礼盒的热销,“槐香匠心学院”的学员们也迎来了第一次“实战考核”——市场部接到了一笔5000盒的“定制槐韵礼盒”订单,客户要求每盒礼盒的木雕木牌上,都刻上客户公司的logo,槐风酥的馅料里,要适当增加一点蜂蜜,让口感更甜一点。鱼灼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院的学员们:“木雕班负责刻logo,点心班负责调整槐风酥馅料,制茶班负责炒制金奖槐花,这次考核,就看你们能不能把学到的手艺用在实战里。”

接到任务后,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木雕班的小苏,先在纸上画了几十遍客户的logo——客户的logo是圆形的,要刻在米粒大小的木牌上,难度很大。她每天都刻到深夜,手指被刻刀划破了好几次,贴个创可贴继续刻。陈师傅看她这么拼,就教她一个小技巧:“先在木牌上用铅笔轻轻画个圆,再把logo的线条拆成小短线,一点点刻,别想着一次刻成。”按照陈师傅的技巧,小苏的进度快了很多,刻出来的logo也越来越清晰。

点心班的小吕,则跟着王阿姨一起调整槐风酥馅料。他们先做了十份不同蜂蜜比例的馅料,一份一份地尝——加太多蜂蜜,甜得发腻,盖过了槐香;加太少,又尝不出蜂蜜的甜味。试到第七份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比例:“槐花、面粉、蜂蜜的比例是3:1:0.5,这样既能尝到蜂蜜的甜,又不耽误槐香。”王阿姨尝了一口,笑着说:“不错,有自己的想法了,以后遇到定制订单,你就能独立调整馅料了。”

制茶班的小郑,负责炒制5000盒礼盒需要的槐花。每天天不亮,他就跟着老周去基地采摘槐花,回来后筛选、炒制,一天要炒十多锅,手臂酸得连筷子都拿不稳。有一天,他炒到最后一锅的时候,火候没控制好,槐花有点发糊,他赶紧把这锅槐花挑出来,跟老周说:“周师傅,这锅我炒糊了,不能用,我再重新炒一锅。”老周看着他通红的眼睛,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知道把不好的挑出来,就是对消费者负责。我陪你一起炒,赶在明天早上之前完成。”

就这样,学员们熬了三天三夜,终于完成了5000盒定制礼盒的制作。当客户来验收的时候,看到木牌上清晰的logo、尝了尝香甜的槐风酥和清香的槐花茶,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你们学院的学员手艺这么好,比很多老匠人都不差!以后我们公司的定制礼盒,就都找你们了!”

客户走后,鱼灼音在学院里开了表彰大会,给小苏、小郑、小吕等表现突出的学员,颁发了“匠心新锐奖”,还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了“槐香”的展示厅里。“你们用实战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慢功夫’能出好手艺。”鱼灼音看着台下的学员们,语气坚定,“以后,‘槐香’的匠心,就要靠你们传承下去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2023年年底。这一年,“槐香”的四个种植基地,总共收获了30万斤槐花,带动100多户农户平均增收5万元;“槐韵礼盒”的年销量突破了12万盒,线上线下的好评率稳定在98%以上;“槐香匠心学院”的第一批15名学员,全部顺利毕业,其中12名学员选择留在“槐香”工作,小郑成了制茶坊的“骨干”,小苏负责木雕定制业务,小吕则跟着王阿姨,一起研发新的槐花点心。

除夕那天,“槐香”的四个基地和总部,一起举办了“匠心团圆宴”——定西基地的农户们,带来了自己做的槐花馒头;庆阳基地的农户,带来了用中药除虫后收获的新鲜槐花;临沂基地的学员们,现场做了槐风酥、槐花糕;陈师傅和老周,还特意合作了一道“木雕摆盘槐花宴”——陈师傅用胡桃木刻了槐花造型的摆盘,老周则用炒好的槐花,在摆盘里摆出了“匠心”两个字。

鱼灼音拿着酒杯,走到陈师傅和老周身边,笑着说:“陈师傅,老周,这一年,辛苦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的手艺,没有学员们的传承,没有农户们的支持,‘槐香’走不到今天。”陈师傅喝了口酒,摆了摆手:“我这辈子就会刻木头,能把这手艺传下去,还能让更多人吃到好槐花,就够了。你看小苏,现在刻的木牌,比我年轻时候还强。”老周也跟着说:“小

郑现在炒的槐花,也有我当年的影子了。”

这时,小苏、小郑、小吕他们也围了过来。小苏笑着说:“鱼总,陈师傅,老周,我们能有今天,全靠你们的教导。”小郑也点头道:“是啊,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槐香’的匠心传承下去。”小吕接着说:“我打算在新的一年里,研发出更多好吃的槐花点心。”

大家正说着,外面响起了鞭炮声,新的一年来了。鱼灼音举起酒杯,大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