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大纲四(1 / 4)
匠心守正:以“慢功夫”筑牢企业发展根基(续)
小郑的炒茶围裙上,早已浸满了洗不掉的槐花香。那天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临沂基地的制茶坊就飘起了轻烟,老周像往常一样提前生好火,小郑则蹲在一旁,仔细筛选着刚从基地采摘来的槐花——按照“槐香”的标准,只能留半开的槐蕊,花瓣全展的太老,花苞未开的太嫩,都要挑出来。“你看这朵,花瓣已经散了三分之一,看着新鲜,其实炒出来会发苦。”老周拿起一朵槐花,递到小郑面前,指尖还带着灶火的温度。小郑赶紧把那朵槐花放进“淘汰篮”,又凑过去跟老周学看火候:“周师傅,今天的火好像比昨天旺一点?”
老周笑了笑,伸手摸了摸锅底:“算你有点眼力见,今早湿度大,火得旺一点才能把槐花的水汽锁住。”说着,他把筛选好的槐花倒进热锅,手腕一翻,槐花在锅里打着转,发出“沙沙”的轻响。小郑站在旁边,紧盯着老周的动作,手指还在空气中跟着比划。等老周炒到“槐香初散”的阶段,他把锅铲递给小郑:“你来试试,记住,要贴着锅底翻,别让槐花粘在上面。”
小郑接过锅铲,刚一用力,就觉得手臂像灌了铅一样沉——之前空锅练习时,他觉得动作简单,可真到炒带水汽的槐花,才知道老周说的“靠手劲控火候”不是空话。没翻几下,就有几朵槐花粘在了锅底,老周赶紧接过锅铲,快速把粘底的槐花挑出来,又手把手纠正小郑的姿势:“手腕要灵活点,别用胳膊硬扛,你看,这样顺着锅沿转,既省劲又能炒均匀。”
小郑跟着老周的力道慢慢练,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滴在锅里,瞬间就蒸发了。等到这锅槐花炒好,他的后背已经全湿了,手臂更是酸得抬不起来。老周拿起一把炒好的槐花,放在鼻尖闻了闻,又递给小郑:“比上次强多了,槐香没跑,就是火候差了点,最后阶段火没压下去,有点发脆。”小郑接过槐花,轻轻捏了捏,果然比老周炒的更易碎,他把槐花小心收好,在笔记本上写下“7点炒槐花,湿度60%,火候后期需压火,避免发脆”,字里行间全是认真。
跟制茶坊的烟火气不同,木雕坊里总是安安静静的,只有刻刀划过胡桃木的“咯吱”声。陈师傅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学员小苏的作品——那是一块雕刻着槐花的木牌,花瓣的弧度已经有了模样,可花柄处却断了。“你看你,刻花柄的时候又急了。”陈师傅把木牌放在桌上,拿起刻刀,在另一块木片上演示,“花柄细,力度要像捏着蚂蚁似的,一点一点往下刻,你倒好,一下就用了全力,不断才怪。”
小苏红着脸,挠了挠头:“陈师傅,我总想着快点刻好,跟您的作品看齐,结果越急越出错。”她之前是做平面设计的,每天对着电脑赶方案,习惯了“快节奏”,刚来木雕班的时候,连拿刻刀都觉得别扭,更别说“慢下来”刻细节了。有一次,她为了赶在下班前刻好一块木牌,连午饭都没吃,结果刻出来的槐花,花瓣全是直愣愣的,被陈师傅当着全班学员的面批评:“木雕是‘慢功夫’,你连饭都顾不上吃,哪有心思跟木头‘说话’?木头有脾气,你急它就‘断’,你慢它才肯给你出好模样。”
从那以后,小苏就学着“慢下来”——每天早上先摸半小时胡桃木,感受木材的纹理;刻每一笔之前,都会先在纸上画十几遍;刻累了就停下来,看看窗外的槐花树,琢磨花瓣的形态。这天下午,她拿着重新刻好的木牌,走到陈师傅面前:“陈师傅,您再看看,这次我没急,慢慢刻的。”陈师傅接过木牌,手指轻轻抚过花瓣的纹路,又找到了角落的“槐”字印章——这次的“槐”字,左边“木”字旁的圆钩很圆润,右边“鬼”字的缺口也找对了位置,虽然力度还比不上陈师傅,但已经有了“手工的温度”。“不错,这才是用心刻的。”陈师傅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小巧的刻刀,递给小苏,“这是我年轻时候用的第一把刻刀,现在给你,记住,刻木雕不是刻模样,是刻心意。”
点心坊里,则总是飘着甜丝丝的槐花香。王阿姨正围着围裙,看着学员小吕拌槐花馅。小吕拿着勺子,把槐花和面粉往一起搅,结果越搅越稀,根本不成团。“你看你,又把顺序搞反了。”王阿姨走过去,接过勺子,先把面粉倒进盆里,再一点点加槐花,“得先放面粉打底,再拌槐花,不然槐花的水汽都把面粉泡软了,怎么成团?”
小吕是个95后,从小就爱吃点心,之前在甜品店做过学徒,总想着“创新”,刚来点心班的时候,就想在槐风酥里加奶油,结果被王阿姨拒绝了:“‘槐风酥’的魂是槐花香,你加了奶油,就把槐香盖没了,那不是‘槐风酥’,是你的‘奶油酥’。”那时候小吕还不服气,偷偷做了几个加奶油的槐风酥,结果尝了一口,全是奶油的甜腻,根本尝不到槐花的清香,这才明白王阿姨说的“守正”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小吕,早已收起了“创新”的心思,跟着王阿姨踏踏实实地学——王阿姨说“拌馅要顺时针搅”,她就绝不逆时针;王阿姨说“烤箱温度要设180度”,她就绝不调185度。这天,她按照王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