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大纲86(3 / 3)

加入书签

型:“我听说你们想把氮化铝用在探测器外壳上,这想法很好。不过深海环境比太空还复杂,除了高压、腐蚀,还有低温和暗流冲击,咱们先看看这个模型的受力结构。”

张教授指着模型的外壳,给他们讲解探测器在深海中的受力情况:“外壳的顶部和底部承受的压力最大,咱们得在这些部位做加强处理。另外,探测器需要搭载很多仪器,外壳上要开很多接口,这些接口是薄弱环节,很容易在高压下漏水。”

谢昀庭凑到模型前,手指沿着接口处划过:“张爷爷,咱们能不能在接口处加一层氮化铝密封圈?之前妈妈说氮化铝很耐磨,说不定能密封得更好。”

张教授眼睛一亮:“小朋友这个想法可行!氮化铝的密封性和耐磨性都不错,咱们可以试试用氮化铝做密封圈,再配合耐腐蚀的粘合剂,应该能解决接口漏水的问题。”

从海洋研究所回来后,团队立刻启动“氮化铝深海探测器外壳”项目。谢长晏负责设计外壳的受力结构,鱼灼音带领成员研究接口密封技术,谢昀庭则每天放学后过来帮忙记录数据,偶尔还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小建议——比如他看到实验室里的弹簧,就提议在外壳内部加一层弹簧缓冲结构,“万一探测器撞到海底的石头,弹簧能减轻冲击力,保护外壳不裂开”。

经过半年的研发,第一台氮化铝深海探测器外壳样品终于制作完成。团队将样品送到海洋研究所的高压测试舱进行测试,当测试舱内的压力模拟到1000个大气压时,监控屏幕上的外壳形变数据稳定在0.1毫米以内,接口处也没有出现漏水现象。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谢昀庭激动地抱住鱼灼音:“妈妈,咱们的氮化铝外壳能去深海啦!”

张教授也十分兴奋:“有了这个外壳,咱们国家的深海探测能力又能提升一大步。之前咱们的探测器最多只能下潜到7000米,用了氮化铝外壳,说不定能突破米,到达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

很快,研究院与海洋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完整的深海探测器。谢长晏和鱼灼音带领团队,配合海洋研究所的工程师,将探测器的仪器、动力系统与氮化铝外壳整合在一起。经过多次调试,第一台搭载氮化铝外壳的深海探测器“深海探索者1号”终于问世。

探测器下水试验那天,海边聚集了很多人。谢长晏一家、研究院的团队成员、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还有不少当地村民都来围观。当“深海探索者1号”缓缓驶入海中,监控屏幕上的下潜深度不断增加——8000米、9000米、米……当深度达到米时,探测器成功传回了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画面:黑色的海底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生物,还有从未见过的深海岩石。

“成功了!咱们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了!”张教授激动地握住谢长晏的手,声音都在颤抖。

村民们也欢呼起来,有人喊道:“这是咱们本地研究出来的探测器!太厉害了!”

谢昀庭拉着谢今禧的手,指着屏幕上的画面:“妹妹你看,这是马里亚纳海沟,咱们的氮化铝外壳带着探测器到这里啦!以后咱们还能去更深的地方探索!”

谢今禧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哥哥,以后我要画好多深海的画,把这些奇怪的鱼和石头都画下来,送给爸爸妈妈的实验室!”

“深海探索者1号”成功下潜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国家海洋局特意发来贺电,称赞研究院“为我国深海探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外的媒体也纷纷报道,不少国外的海洋研究机构都联系研究院,希望能引进氮化铝外壳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