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大纲71(3 / 4)

加入书签

请大家收藏: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谢念槐眼睛一亮,立刻让人采集那几株槐树的花蜜样本。回去的路上,系统突然弹出一条预警:欧洲市场反馈,部分消费者对速溶茶块的甜度接受度较低,希望推出低糖版本。鱼灼音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技术人员提出用天然甜菊糖苷替代部分蔗糖,既能降低甜度,又不影响口感。可试生产时却发现,甜菊糖苷会让槐花的清香变得寡淡。

连着一周,实验室的灯亮到后半夜。鱼灼音和研发人员反复调整配方,从甜菊糖苷的添加比例,到冻干时的温度控制,一点点摸索。有天凌晨,实习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槐花浓缩液的烧杯,液体溅到旁边装有蜂蜜的容器里。鱼灼音本想清理,却突然愣住:“等等,说不定蜂蜜能中和甜菊糖苷的涩味。”他们立刻重新调配,加入少量槐花蜜后,再尝时,低糖版本的茶块不仅甜度适中,还多了一层温润的蜜香。

低糖版速溶槐花茶块推向欧洲市场后,迅速扭转了口碑。英国的一家连锁咖啡店甚至找上门,希望合作推出槐花风味的拿铁原料。鱼灼音带着团队飞往伦敦洽谈,对方提出要参观原料种植基地,确保产品符合欧盟的“可持续农业”标准。

考察团来到谢念槐的基地时,正赶上智能灌溉系统升级。谢念槐拿着平板演示:“每棵槐树都有专属的传感器,缺水时会自动浇水,肥料用量也由AI计算,比传统种植节水30%,化肥用量减少25%。”考察团成员蹲在地里,看着传感器埋在土壤里的深度,又翻查了近三年的环境监测报告,最终点头认可:“你们的种植模式,完全符合我们对‘可持续’的要求。”

合作敲定那天,鱼灼音在伦敦街头看到一家华人超市,货架上摆着他们的速溶茶块。一位华人老奶奶正拿着包装和孙子说:“这是咱们中国的槐花做的,奶奶小时候就喝槐花茶。”鱼灼音走上前,和老奶奶聊了起来,老奶奶感慨:“现在能在国外看到家乡的东西,真不容易。要是能有更方便的即食槐花点心就好了,孙子总吵着要吃。”

这句无心的话,让鱼灼音又有了新想法。回国后,她立刻联合谢今禧的团队,研发即食槐花糕。谢今禧用航天食品的保鲜技术,解决了即食糕点的保质期问题,还设计出迷你独立包装,方便携带。第一批即食槐花糕试销时,特意在包装上印了“奶奶的味道”字样,没想到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单:“咬一口就想起小时候外婆蒸的槐花糕。”

就在新产品势头正好时,东南亚市场突然传来坏消息:当地一家食品企业模仿他们的包装,生产劣质的“速溶槐花茶块”,导致部分消费者误以为是他们的产品,出现投诉。鱼灼音立刻让法务团队收集证据,同时亲自飞往东南亚。

她没有直接起诉,而是先找到当地的经销商。经销商一脸为难:“对方在当地有一定人脉,咱们硬碰硬可能吃亏。”鱼灼音却不慌:“咱们的优势是品质和口碑,只要让消费者看清区别,自然能分清真假。”她联合当地的华人商会,举办了一场“真假槐花产品品鉴会”,邀请媒体和消费者现场对比。

品鉴会上,鱼灼音拿出自家的茶块和仿品:“咱们的茶块用的是当年新鲜槐花,冲泡后花瓣会舒展,有自然的花香;仿品用的是陈年老槐,冲泡后有涩味,花瓣也不会舒展。”她还现场展示了产品溯源系统,扫码就能看到槐花的采摘时间、种植基地和检测报告。仿品企业的代表看着现场的对比结果,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并召回所有仿冒产品。

解决了仿冒危机,鱼灼音又开始琢磨如何让“槐花文化”走得更远。她想起非洲种植基地的槐树林,那里的槐树已经开始结果,当地农户希望能学习深加工技术。于是,她组建了一支技术帮扶团队,带着设备和种子飞往非洲。

到达非洲基地时,当地农户早早在门口等候,手里捧着刚采摘的槐米。帮扶团队手把手教他们制作槐花酱,从挑选槐米到熬制酱料,每一步都耐心指导。有位叫姆巴的农户,学会后试着做了一瓶槐花酱,送给邻居品尝,没想到邻居们都来求购。姆巴找到鱼灼音,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能不能自己生产槐花酱,卖给当地的超市?”

鱼灼音立刻支持,帮他们搭建小型加工厂,还联系当地的经销商。几个月后,非洲产的槐花酱在当地超市上架,包装上印着“中非合作”的字样。姆巴特意给鱼灼音寄来一瓶,附信写道:“是你们让我们的槐树变成了‘摇钱树’,谢谢中国朋友。”

这天,鱼灼音收到一封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邮件,邀请她参加全球可持续农业论坛,分享“槐花产业”的发展经验。论坛上,鱼灼音展示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带动就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当她播放非洲农户制作槐花酱的视频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请大家收藏: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论坛结束后,一位来自南美洲的代表找到她,希望引进“长情槐”树种,在当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