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大纲70(2 / 4)

加入书签

积蓄,后续的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还需要大量资金。鱼灼音四处奔走,向银行申请贷款。她带着精心准备的计划书,详细阐述加工厂的发展前景和升级后的效益,最终成功获得银行的支持。

与此同时,跨国企业仍在暗中使绊子。他们散布谣言,说加工厂的产品在新标准下无法达标,企图扰乱市场信心。鱼灼音得知后,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她邀请行业专家、媒体记者和消费者代表来到加工厂,现场展示生产过程和产品检测环节。专家们对新设备和严格的质量管控流程赞不绝口,媒体也纷纷报道加工厂积极应对挑战的正面新闻,谣言不攻自破。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加工厂顺利通过新的行业标准审核。新产品一经推出,凭借更高的品质和更环保的生产工艺,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不仅老客户纷纷增加订单,还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意向。

在一次国际食品博览会上,鱼灼音带着加工厂的新产品亮相。精美的包装、优良的品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一位来自欧洲的采购商品尝了产品后,竖起大拇指:“这是我尝过的最具特色的产品,你们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产品的魅力。”

鱼灼音站在展台前,看着络绎不绝的咨询者,心中感慨万千。从创业初期的艰难摸索,到一次次与危机较量,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也让她和加工厂变得更强大。她深知,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和团队、村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回到家乡后,鱼灼音把国际市场的反馈分享给大家。加工厂的院子里,新设备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工人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鱼灼音望着老槐树,它见证了加工厂的起起落落,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她暗暗发誓,要让加工厂像这棵树一样,扎根土地,茁壮成长,把家乡的特色产品带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土地的甜蜜与温暖 。

第一章:扎根世界的种子

国际食品博览会的余温尚未散去,鱼灼音的办公室里已经堆起了厚厚的合作意向书。来自东南亚的经销商想引进特色酱料,欧洲的连锁超市看中了即食类产品,甚至有非洲的贸易公司主动联系,希望能合作建立本地化加工厂。

“这些意向得好好筛选。”鱼灼音对着世界地图标注,指尖划过一个个陌生的地名,“不能只看订单量,还得考虑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物流成本。”系统在屏幕上弹出分析报告,将各国的市场潜力、文化差异、政策风险一一列出,“比如东南亚喜欢偏辣的口味,我们的酱料需要调整配方;欧洲对有机认证要求严格,原材料的溯源体系得再完善。”

谢长晏端着杯槐花蜜水走进来,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忍不住笑:“当年你说要带大家走向世界,我还觉得是遥不可及的梦,现在看来,这梦快成真了。”他放下水杯,指着非洲的一个红点,“这个国家的气候和咱们这边相似,或许能试试种植原材料,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带动当地就业。”

鱼灼音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咱们的‘长情槐’或许能在那边扎根。”她立刻联系谢念槐,让她的农业团队评估当地土壤数据,“如果能成功,不仅能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还能把生态种植技术传过去,这才是真正的‘走出去’。”

跨国合作的谈判并不容易。欧洲的采购商对生产环节的要求细致到每小时的温度记录,东南亚的经销商则在价格上反复拉锯。鱼灼音带着团队逐字逐句修改合同,白天视频会议连轴转,晚上研究当地法规,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对方说要派人来实地考察,从种植到加工全程监督。”业务经理拿着邮件进来,语气里带着紧张,“他们还说,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要取消合作。”

鱼灼音却很平静:“让他们来。咱们的种植基地有生态认证,加工厂有实时监控系统,不怕查。”她反而觉得这是个机会,“正好让他们看看,咱们的产品为什么能经得起考验。”

考察团来的那天,鱼灼音带着他们去了谢昭蘅的农场。槐树林里,谢念槐正在给农户们培训智能灌溉系统,手机上的APP能显示每棵树的生长数据。“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物联网系统,”谢念槐展示着屏幕,“土壤湿度低于60%就会自动浇水,肥料用量精确到克,既环保又高效。”

加工厂里,新设备正在有序运转。林致远的机床厂定制的自动化生产线,能实现从原料清洗到包装的全流程无菌操作。“这套设备的精度达到了0.1毫米,”林致远给考察团演示检测仪器,“每批产品都要经过37项指标检测,合格才能出厂。”

考察团的负责人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又尝了尝刚生产出的槐花糕,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们合作过很多供应商,你们是最透明、最严谨的。”他当场签下三年的供货合同,“希望能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我们国家,让更多人吃到这样的好产品。”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请大家收藏:七零军嫂,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