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激辩下的尘埃落定(3 / 4)

加入书签

了,我了解的不是卖了一家,而是卖了两三家了。

我们市里很多县里的国有、集体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更是日子难过,这方面,闫市长前不久做过一个专题调研,我们市里绝大多数的县份,去年实际上缴的利税扣除解决这些困难企业所支付的财政资金,多数都是打个平手,有盈余的不多,大家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吧?或许大家心里想,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放松,这些企业又能获得银行的贷款,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那些企业拖欠的税款待企业情况好转后就会补交上来。

这可能『性』大吗?

我看不大,一是银行现在也在改制为商业银行,要自负盈亏,今后只要『政府』一句话,银行就会立即给企业贷款的日子恐怕会一曲不复返了。二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体制上又存在问题,竞争力不足,市场经济是什么。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一些已经陷入困境的国有、集体企业想要再负重前行,我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万分艰难。

说实话,我之前也和大家一样,有疑虑,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理光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完全可以逐步推开,这样会不会改变我们国家的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看不会,恰恰相反,把这些困难企业进行改制,不但不会动摇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反而会有所促进,因为解决好这些困难企业之后,这些企业还会继续为国家贡献税收,继续解决就业等等问题,它们依然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效益,而我们可以腾出手来把更多、更好的资源投入到那些效益好,上规模的企业,促进这些企业更健康的发展。同时也是对那些自以为自己企业还不错的企业领导和职工也是一个警醒: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得努力找工作……像以前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的结果搞不好就是全军覆没!”

人有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廖奇峰也在这时候亮出了他一直不敢亮出的观点,如果不是到了这种地步,他也不敢下这样的决心。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突破,工业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带动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

说道这里的时候,廖奇峰也觉得自己的语气太严厉了一些,也显得太急迫了一些,于是和缓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同志们不了解江林涛同志,这不怪大家,我们长期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市里的几个发达县上,对理光这样的贫困县关注不够,对其干部就关注得更不够,这个责任主要在我身上,这一点,我们要深刻反思……

我们兰凯落后了,现在面临社会经济转型,促使经济腾飞的艰巨任务,更敢于改革创新,打破常规的干部,江林涛同志虽然年轻,但是却历经多个岗位历练,基层工作经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锤炼,这样优秀的年轻干部,省委组织部派到我们兰凯,说明省委组织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说实话,我也早就是见才起意,无论如何都要把江林涛留下来!但是说实话,我也从来没有想把他放到海螺,我的想法是留在理光继续干一段时间的,那样理光不但脱贫,而且很快就会成为市里比较富裕的县,既能促使我们市里的全面发展,我们市委也不用担任何风险,但是,计划有时候总是赶不上变化,海螺出了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们怎么给陈书记交代,怎么给海螺的老百姓交代?

海螺县县长的人选我是很早之前就提交给大家进行酝酿,我和闫市长要求也并不高,在三五年内将海螺的局势扭转,就是这样一个要求,可是你们提了一些,我找来一谈话,谁也不敢接招,既然没有人敢接招,我们为什么就不敢大胆一点?”

按照往常,这样争议比较大的人事任命,一般也就是先搁下,缓一缓再说,但是这一回他等不起了。

其他的人听到廖奇峰这一番话,知道廖奇峰是决心一下,反对的声浪也就没那么响了,莫看这些反对的人叫得那么响,说到底不少人心里还是另有打算,直来直往的硬碰硬并不是真正的政治,真正的政治就是相互妥协使各人政治利益最大化,江林涛太年轻了,大家都动了心思,只要否掉了江林涛,说不定自己看重的人就有机会,至于廖书记所讲的条件,他们几乎都忽略不计了,到时候完不成那样的任务还找不到客观理由?

不过现在廖书记自己冲了出来,他他们也就要思量一下了,他们想要推荐自己的人就没机会了,那就得考虑一个责任的问题,今后在江林涛的任命上出了什么问题,那板子可打不到他们身上,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那就意味着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还是有发言权的,也就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了。

廖奇峰看了一眼一直没有发言的闫开阖,这海螺的问题实际上闫开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现在却稳坐钓鱼台的样子,显然是等着自己在前面冲锋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他却在后面看戏,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闫开阖不想下河,那拉也要把他拉下来!

廖奇峰脸上虽然喜怒不形于『色』,但心里不免有些恼怒,于是就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