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微服私访(2 / 3)
县的县委书记安二勋给他打电话的时候,陈书记已经离开海螺将近两个小时了。现在陈书记到了哪里他根本就不知道。
从海螺到宜都有五条路可走,但是陈书记肯定不会回头再去杜林,那就还有四条路可走,一条是到林永县,一条是通过安县接国道到宜都,一条是经兰凯市区到宜都,还有就是过理光回宜都,陈书记到底是走那条道,他也不清楚,但是在他看来,陈书记从前两条路回宜都的可能『性』最大。
只是既然陈耀东悄无声息的到了海螺,陈耀东也不会让他知道他下一步往哪里走。
廖奇峰有些颓然的坐在椅子上,也有些愣愣的想着,省委办公厅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通知,陈书记怎么就突然出现在海螺了呢?
其实,廖奇峰不知道陈耀东出现在海螺完全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
陈耀东从京城开会回来,飞机到了宜都却由于天气原因不能降落,最后只好在临近的杜林市西凤机场降落。
陈耀东书记不知怎么突发奇想,让杜林是调来了一辆很是普通的商务车,他和三四个随从人员就要乘坐这辆挂着杜林普通牌照的车子回宜都。
陈耀东的随从和杜林方面的人都面面相觑,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海狮牌的商务车,省委书记乘坐这样的车子,显然与其身份不相符。
因为按不成文的规定,作为省委书记这样的封疆大吏出行,都是要按一级警卫要求『操』作的。要有警车开道,还要有足够的警卫人员随行。
虽然这一次是备降在杜林,但是杜林方面得到通知之后,还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准备的,只是众人见陈耀东态度坚决,众人也就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只是一次偶然的备降,但是陈耀东却是早有了这样轻车从简到nbsp; 作为省长转任省委书记,他也很清楚,他是从省长位置到省委书记位置上的,对于省里的情况是相当的了解,正是因为了解,他心里就更觉得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今年上半年,省里农村频频发生农民**,数次被上了内参,特别是这次到中央开会,中央领导找他谈话的时候,专门和他谈到这个问题,更是让他感到了巨大压力。
陈耀东其实也清楚,农村频频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今年刚刚展开税改,各级财政都很困难,特别是乡镇财政,财政一困难,都把这个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农民负担问题重新抬头,很多地方为了加强征收,手段做得很过火。原本就没有得到缓解的干群关系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
想要这个问题得到根本的缓解,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经济,但是不管是当省长还是当省委书记,一直都是被包围着,根本就沾不了任何的地气。即便是到介绍啊之类的,什么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都是报喜不报忧,能够看到的都是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形势,其实对于> 在杜林,他并不想看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市里恐怕一接到通知就已经在准备,并且杜林市里的人肯定都会跟着他,他想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就很难。
是出了杜林,以为他会沿杜林到宜都的路直接回省城的路上,他却突然拐道,奔兰凯而来。
海螺县算是兰凯比较富裕一些的县,经常也有一些“海螺经验”“海螺模式”之类的新闻在省市媒体出现,也没有听说有农民**,在陈耀东看来,估计这应该算是能看到一些比较好一些的东西的地方。
车到一村子的时候,陈耀东看着雨后的山村郁郁苍苍,空气清新,似乎兴致很高,大步流星地向前面一个村子走去。
只是他的兴奋只持续了短短的一小会,之后他紧缩的眉头就没有再松开。
原来,两三年前,县委县『政府』看着很多媒体都在热炒海狸鼠,很多报纸杂志上都在介绍海狸鼠的养殖,特别是一家企业的广告很是吸引人,该企业承诺提供海狸鼠,养大之后负责高价回收,县里算了一下帐,一家农民若是养上几只十来只,也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若是培养一些养殖大户,那收入会更高,县里正愁没有这样的特『色』养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觉得这是一个大好事,一来可以为农民百姓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二来可以使全县养殖业结构得到调整,加快特『色』养殖经济的发展。
于是,县委县『政府』在统一思想后,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强力推进‘海狸鼠‘饲养。饲养任务分解到乡、村,养殖数量落实到户、人。党员干部带头,重点乡、村由县里主要领导蹲点包片。
一时间,海螺县‘海狸鼠‘养殖热火朝天,县委县『政府』甚至信誓旦旦,一定要在三年内,把海螺县打造成全省‘海狸鼠‘生产第一县。
但是,正应了那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着事先设计的步骤进行。
当农民们辛辛苦苦的农民们终于把“海狸鼠”养大之后,承诺回收的企业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老百姓卖鼠无门,却让本来生活贫困的老百姓们雪上加霜,甚至有的人因为受『政府』的鼓动大规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