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江剃头”要发威(2 / 3)

加入书签

越拖越大。

若是就这样把刘文雄私设公堂的事情作为突破口,搞不好就会激起民变;而就这么直截了当的和刘文雄去谈修路的时候,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能引导更多的老百姓到外面是见识见识外面的事情,有了比较才能够说服力。

不过这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固然是最妥当的,但是要见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上坝村这样的整体贫困的村不想办法尽早解决脱贫问题,那会拖全县扶贫工作的后腿,整个扶贫计划肯定不能如期完成。

还是要想办法做通村里人的工作,实在不行,就让县里镇里组织工作组挨家挨户做工作。

不过不管哪一样都绕不开刘文雄这个上坝村的“太上皇”,他必须要面对,那就先碰碰刘文雄再说……

第二天上午,江林涛就在刘廷发的引路下,来到刘文雄家,刘文雄一家是一个全瓦房的大四合院,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处,江林涛在村里看了一圈,刘文雄在村里算是最殷实的人家了。

“二爷,这位是县里来的江书记。”

刘廷发笑着介绍着,刘文雄年纪已经很大了,不过精神还是很不错,看到他,把旱烟袋往旁边一放,拱拱手说道:

“您是县太爷吧,那也有句古话叫入乡随俗,我们村现在很好很好,就不劳您老动问了。”

说着转过身指着墙上的匾额说道:

“你看看,那可是刘『主席』颁给我们村的匾额,刘『主席』和您谁官儿大?”

江林涛看了看墙上那被精心保护着的匾额,又看着刘文雄这个倚老卖老的老人,似乎还想一见面就给他这个县委副书记一个下马威,江林涛淡淡一笑道:

“刘『主席』做过省『主席』,官自然是比我大,不过,刘『主席』已经作古了好多年了,上坝村似乎还停留在刘『主席』那时代,世界是在发展的,人总不能总活在过去,刘老先生讲不劳在下动问,怕是不妥,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便是如此,现在是新社会,『政府』就更应该管了。我虽官小位卑,但为官一任,不敢不思造福一方。何况,若不是『政府』动问,上坝村恐怕每年都会饿死人了。所以在下动问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我想刘老先生也得为上坝村的老老少少、子孙后代负责。”

江林涛这话不卑不亢,也是绵里藏针。

“江书记如此讲,老夫倒是要讨教一二了,江书记是为修路之事而来的吧?”

江林涛笑了笑道:

“并非单单是为了修路,修路只是的手段,关键是要达到一个效果。我这次来准确的讲是为了村里老百姓如何致富脱贫的事情而来。从改革开放至今十四年的时间,国家为上坝村支出的救济粮达到一百余万斤,救济款三十余万。虽然国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但是大家实际上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看来单纯的救济并不能解决大家依然贫困的事实,国家也必须要考虑救济的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给大家找更好的更适合大家能富裕起来的路子,比如请农业技术人员传授更好的栽培技术,种植更适合这里的优良农业品种等等,这些都可以考虑,不过上坝村土地贫瘠,人多地少,这些办法估计会有一些效果,但是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如果刘老先生有什么好的法子,也可以提出来嘛,大家共同商议,事情才能办得好。”

让村里人出去打工和修路,这才是最有效的办法,这话江林涛虽然没有讲,但是其意自明。江林涛专门讲救济粮的问题其实也是想更一步明确『政府』的救济方式不会这样一直继续下去,没有『政府』的救济村里的很多人连过年都没得吃的,这是刘文雄的软肋:不管上坝村是模范还是稀饭,老百姓要吃饭才是硬道理,刘文雄在上坝村就是权威再大,也变不出那么多的钱和粮食出来。

刘文雄把旱烟袋吧嗒了两口,眼神眯了起来,显然也是在想着如何回答他。好一会,刘文雄才又慢悠悠地开了口:

“江书记是『政府』的人,该怎么做是你们『政府』的事,老夫我老了,又是一介草民,这些事情,你和廷发说就是,老夫就不奉陪了。小三替我送客。”

刘文雄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江林涛没想到刘文雄这么顽固,既然刘文雄油盐不进,想做通这老顽固的工作那是痴人说梦,江林涛也就只有想另外的办法,他还就不信了,这送钱还送不出去了。想了一会,江林涛问道:

“老支书,刘文雄在其他地方有什么亲戚没有?”

刘廷发想了一下说道:

“有,江书记的意思是……”

江林涛笑了一下说道:

“你有没有办法让他去亲戚家呆一段时间?”

江林涛的想法是把刘文雄调虎离山,然后再该调查他私设公堂的事情就调查私设公堂的事情,该做修路的思想工作的事情就做修路的工作。只要刘文雄不在,那村里其他反对修路的人就群龙无首,等他回来的时候,该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