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流言蜚语(1 / 2)
翌日,京城市井坊间忽然有流言蜚语,传说陛下非太后亲生。
秦凌雪听闻大谣传,又唤来王德安叮嘱一番。王德安领命而去,官吏只见忽然传说,陛下逼宫太后,太后已被打入冷宫。
百官之间人心惶惶,有人前来请示秦万里。秦万里勃然大怒,怒斥说这些都是欺君罔上的混账话。
秦万里带百官于殿前奏请陛下,说要严查流言的来源,杀一儆百。
庆帝愕然,都不知道这些流言如何而来。准了秦万里的奏请,让秦万里督办此事。秦万里派了京兆伊严查流言蜚语,抓了几个泼皮无赖,也没问出个来龙去脉。秦万里直接命人斩了这几个泼皮,血淋淋的头颅挂在了菜市口,一下子流言熄灭了。
庆帝心中却已留下了一个阴影,问了太后,被太后甩脸色骂出了慈宁宫,也就藏在了心里。
又有百官联名上书,说聂政王已将近一年没有上朝。那怕是因为伤病无法处理朝政,也是失职的表现。奏请太后垂帘听政,奏请罢免聂政王监国。
庆帝内心玩味,不敢做决断。派人请聂政王上朝,聂政王称病不来。又请了太后懿旨,太后也称生病不来。
秦万里朝堂之上,侃侃而谈,怒斥联名上书的官员。说聂政王劳苦功高,太后母仪天下,群臣不该苛责过甚。又言道,陛下年近十八,即将成人。有事,陛下可自己决断。
庆帝内心欣喜,表面上却推辞说自己年幼,还要仰仗叔父和母亲。
上书的官员哗然,跪请太后临朝。有官员磕头不止,血流丹陛,这一下子闹得不可开交,庆帝也狼狈不堪。
庆帝以眼色暗示秦万里,秦万里以上书的百官失仪为理由,当庭杖毙了两个愣头青,才将这场闹剧解决了。
庆帝内心恼怒,这些官员,是完全不将自己放在眼里,只认太后。
又有户部前来举报内务府,说内务府借了公帑,共计十万银两,一直没有归还。现在边关粮饷无法发放,请陛下做主。
庆帝命人一查,这么大的一笔钱粮,竟然是去年就划拨给了康王。也正是有这笔钱粮,康王才肆无忌惮地造反。
庆帝心中杀机四起,强压着火气,让人去问太后。太后正因为康王的死而伤心,对来人没有一句好话,命人打了出去。
庆帝直接在朝堂之上就把桌子掀了,退回到宫内,把出佩剑乱砍。
又有大理寺于朝堂之上递上奏折,弹劾吏部尚书钟子杰通敌卖国。钟子杰一脸懵,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通敌了。庆帝接过奏折看了一下,就扔给了钟子杰。钟子杰接过来一看,冷汗就下来了。跪倒在地,连连磕头一句话也不敢说。
庆帝将钟子杰当庭拿下,命大理寺严加审讯。
太后派人来询问怎么回事,庆帝告诉来人说,请太后自己询问钟子杰。
据闻,太后深夜前往大理寺的牢中,问钟子杰。钟子杰老泪纵横地说,那封奏折里写的都是何年何月,某人接到了浮屠国慕容干戈的密信;又在何年何月,有人送密信给浮屠国慕容干戈。
奏折之上,举报的是钟子杰,但是钟子杰自己知道,有些是太后命自己办的,确实有经过自己的手。但是大部分自己并不知情。如果钟子杰要自辩,就必须说出太后。如此一来,说不说自己都要死。
太后黯然而去,钟子杰三日之后被一杯鸠酒毒死在牢狱之中。
仅仅这几件事,庆帝内心已经决定拿下太后了。
深夜,庆帝亲自微服前往聂政王府,拜见聂政王。见庆帝深夜微服而来,聂政王一脸淡然,穿着便服就接驾,迎入了密室。
庆帝问轩辕暮羽:“叔父,我想请教你一件事。你可曾听说有谣传,我的生身母亲,并非太后。”
轩辕暮羽冷眼看着庆帝说:“我不知。”
庆帝又问:“叔父,如果我想请母亲以后退居深宫,不再理朝,您可有什么意见?”
轩辕暮羽冷语说:“陛下自行决断,臣没有意见。”
庆帝又问:“叔父身体已经安康了,能否上朝?现在朝事繁重,侄儿恳请叔父临朝议事。”
轩辕暮羽抬眼望着庆帝,一字一顿地说:“陛下此言可是真心话?”
庆帝语噎,张了张嘴没说话。
轩辕暮羽微微一笑说:“陛下明年就是及冠之年了,今年微臣在家养病吧。等明年陛下及冠亲临大宝之时,微臣在上朝为陛下尽忠。”
庆帝赫然,讪讪地笑着说:“也好也好,叔父好生歇息。”
“对了,锦文公主是不是要生了?身体可还好?”
轩辕暮羽脸色一沉,眼睛眯得像一条缝一样透出刀光,沉声说:“怎么?陛下有何指示?”
庆帝连忙摆手,慌乱地说:“没事没事,我只是随口问问。”
说完就匆匆告辞而别,二人各怀心事,不欢而散。
庆帝出了密室,远远眺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