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分钱啦(2 / 3)

加入书签

bsp;  “那便宜啊,忙完了往我们食堂送两袋,找食堂老李开条。”

    “好的,抽空就给您送过去。”

    “赵警官慢走啊。”

    看着人走远,我起身擦擦汗,松了口气。

    我刚才一直坐着麻袋,是因为捆口的绳子松了,圆鼎的一只腿钻了出来。

    屁土豆,这些麻袋里全是战国青铜器。

    要赶快处理完东西回榆林了,这地方不安全。

    小米忙活了一上午,将大坑推平,接下一天半都做的收尾,买水泥打地面,期间老女人副厂长来看过一次,直夸我们干的好,用料足,不偷工减料。

    这么多年过去,西安硫酸厂已经拆没了。

    没有人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

    青铜器挖出来要清理的,就像在顺德时干的杀青,这种大深坑出来的绿绣货一直非常受欢迎,因为国家和拍卖行明面上不让买卖,所以几乎绝大部分都流到了二道贩子手里。

    战国圆鼎的价格(普通),好品相现在大概在30万左右,方鼎如今要过200万了,当年圆鼎也就五六万块钱一个。

    鼎和爵杯在我们眼中是最普通的东西,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器型现在就贵了。

    像行里人说的青铜方子(方壶),吃饭喝水用的鬲、甗、簠,盨,听乐器用的乐器纽钟、甬钟,编钟,錞于、钩鑃等玩意,一直在涨价,价格一年一翻。

    迟三桶是专收陶甬的,如果我卖她青铜器她肯定会收,但是她散货出去的渠道不行,就是庄子不对口,要想安全,必须要找庄子对口的。

    经过多方打听加上老皮介绍,我联系上了一个人,这人是麟县人,西安道上叫老五,我约他过来看货打价。

    老五四十多岁,皮肤黝黑,眼睛很小跟老鼠一样,可能是肾亏不知道咋的,常年顶着个黑眼圈。

    那天他是晚上十一点多到的崇皇北路。

    “老板我到了,你在哪呢?”

    我在楼上拉开窗帘朝下看了看,确定他是一个人后我下了楼。

    “五哥好,上楼吧。”

    老五转头很意外。

    “你这么年轻啊,有20了吗,胆子还这么大,不要命了,”他看了看不远处的派去所。

    “五哥说的,你胆子也不小,咱们这叫灯下黑,我还怕你不敢来呢。”

    谈笑着上了楼,我领他去看了货。

    “有带铭文的没?”老五扫了眼地上东西。

    我摇头说刷过了,没有。

    “可惜了,兄弟,这要有几个带铭文的你发了啊,苏富比那边儿已经能合法上拍了,国内人都跑去买了。”

    “除了坏的那两,其他没修过得吧?”

    我说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咱不干那种事儿。

    (其实我修了好几个掉腿的,他没看出来,小米修的。)

    老五蹲下来挨个检查了半天,起身说:“行啊,兄弟是敞亮人,我给你打个总价怎么样,算上那两个掉腿的。”

    这就是庄子对口的老手了。

    不问东西怎么来的,从哪来的,见面就是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