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间谍学校×三一门人(1 / 3)

加入书签

“东亚同文书院?”

太渊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目光微凝,对那女子道:“细细说来。”

女子嘴唇紧闭,试图抵抗,却发现自己的嘴巴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不受控制地吐露真言。

“书院…创立于上海,名义上以研究“华夏学”为务,实则是……是为帝国培养情报人员的高等学府。”

“情报人员?间谍学校?!”

太渊眼神骤然锐利,如两道冷电扫过三人。

旁边两名男子目眦欲裂,拼命想阻止同伴,奈何浑身僵硬,连舌头都动弹不得,只能发出呜呜的闷响。

“校长是什么人?位置在哪里?创办了多少年?现在有多少像你们这样的人?”

太渊的问题连珠炮般砸来,没有半分停顿。

女子面色惨白,汗珠滚落,嘴巴却不受控地一一道来。

“校长是根津一先生,校址在上海赫司克尔路三十三号,成立已经超过二十年,具体人数,我不知道。”

太渊眉头微蹙:“不知人数?”

“我只知道,我这一届,有五十五人。”

“五十五人?”

太渊略感意外,他原以为这种专门养间谍的地方,少说也得有几百上千号人,没料到一届才这么点。

他转向另外两名男子,以神意催问,得到的是完全一致的回答。

唯一不同的是三人专攻领域:一人精于地理测绘,一人深研贸易经济,一人专攻社会人文。

观其谈吐见识,若不是身负间谍使命,他们任何一人都足以在大学讲堂上任教。

“如果每一届五十五人皆有此等学识素养……”

太渊心下了然,“贵精不贵多,倒也说得通了。”

他讲这三人的包裹从行李架上拎了下来。

拉开拉链,里面没有衣物,只有一叠厚厚的本子,封面写着“旅行日志”,可翻开第一页,哪里是什么日志?全是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注。

是精确到5万分之一标尺的军用地图,测绘范围囊括华东江浙要地。

图上标注之详尽,令人心惊——路径、桥梁、矿藏、水源,乃至独立屋舍、显著树木,无不清晰在列。

有这种地图在手,战时行军布阵,可谓了如指掌。

除了地图外,更有一份厚达四百余页的综合报告,从乡村的赋税额度、城市的商铺分布,到官员的任免时间、民间的帮派势力,全整理得条理分明,甚至连某地每年的粮产波动都有数据……

太渊粗略一扫,其洞察之深,涵盖之广,远超寻常学者。

他轻叹一声,语气复杂:“间谍做到你们这般地步,对华东地区的了解,怕是比九成多的本地人还要透彻。我说得可对,门外的朋友?”

他话音一顿,头也未回,淡然道。

“吱呀”一声,包厢门被轻轻推开。

门外站着三名身着米白色长袍的年轻人,气度沉静,卓尔不群。

最关键的是,三人周身炁息流转,分明皆是异人。

为首者长发披散,面容俊朗非凡,其性命修为之浑厚,犹在诸葛青松之上,虽比冯道人略逊半筹,却已是当世罕见的高手。

太渊目光与之交汇,已然认出对方身份。

三一门,左若童。

左若童抬手抱拳,衣袍下摆随动作轻晃:“三一门,左若童。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他心中暗自凛然,以他的修为,竟丝毫感知不到对方身上的炁息流转,但对方制住这三名间谍的手段,分明是异人无疑。

是身怀隐匿炁息的奇术,还是已然到了“神莹内敛,返璞归真”的境界?

太渊还了一礼,神色平静:“贫道太渊,见过左门长,两位小友。”他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包厢外的走廊,侧身示意,“此事关乎非小,车内人多眼杂,若不介意,还请入内一叙。”

左若童觉得“太渊”这个名字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过,可搜遍记忆里的异人门派,不管是龙虎山、茅山,还是散修中的成名者,都没这号人物。

心中疑惑更甚,但面上不显,点头道:“正该如此。”

便带着两位徒弟步入包厢。

包厢本就不大,一下子挤进七个人,顿时显得逼仄不堪。

那黑发年轻弟子忍不住皱了皱眉。太渊见状,也不多言,双手虚抬,十指间似有无形流光牵引,做了一个看似轻柔的“拉伸”动作。

下一刻,奇异的变化发生了——车厢四壁仿佛向后悄然退开了些许,原本拥挤的空间竟变得宽敞起来,别说七个人坐下,连走动的空间都有了。

“咦?!”那黑发年轻人忍不住低呼,四下张望,“怎么回事?这地方……怎么突然变宽敞了?”

左若童眼中精光一闪,他清晰地感知到周遭空间结构那细微却玄妙的变化,眸光微亮,他修行多年,只听过空间术法,真正见过的次数不多。

“道友手段精妙,在下佩服。”

太渊微微颔首,随即切入正题:“左门长在门外想必已听得七七八八,对此事,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