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 房子造好,新生报到(1 / 2)

加入书签

“孙月荷通知书!孙月莲通知书!”

造房第三天,孙家接到两本通知书,一本上海农大,一本京南政法大学。

孙月荷两姐妹正在门口忙着整理地面,暴雨冲击过,路面全是坑洼,到了晴天,就赶紧拿铁锹填路。

“谢谢!”

接过邮差手里的信,两姐妹相视一笑,理想都圆满了。

看到通知书西路姜家只有三十公里左右。

“这家两个女儿都很厉害啊,听说一个还是省状元。”

五名干活的军人听到通知书,都忍不住讨论了起来。

“是的,这样条件都能把书读出来,城里那些孩子吃穿不愁还整天不想学,真该让他们来看看人家这艰苦条件。”

几个人说着,手下的动作更麻利了,给省状元家盖房子,等回部队都能跟战友吹牛。

孙老汉看到两个女儿收到通知书,脸上笑容更多了。

他压根不去愁两个女儿都去上大学,学费以及每个月生活费得要多少钱,家里活他一个人做不完怎么办之类的事情。

在他心里,孩子出息比什么都强。

大不了,他早上起得再早些,晚上睡得再晚些。

“哎,真羡慕孙二家造新房,我恨不得自家房子也在这场洪水里冲没了!”

村里人本来看到孙二家房子被冲塌,心头多少有点幸灾乐祸,这会全部变成了羡慕。

不管村里人心里咋想,一个礼拜,孙月荷家的两间瓦房差不多快造完了。

接下来要准备上梁了。

上梁需要包棕子和做米糕,孙月荷早早地带着两个妹妹,去河岸上打柴叶,就是芦苇叶。

捡那种长得完好的,没被虫子或者动物啃过的,洗干净后,放开水里煮三分钟,拿出来备好。

再用糯米清洗后泡15分钟,左手两张芦苇叶,面朝下,重叠小部分,右手一张芦苇叶,绕成漏斗形状,倒入糯米,中间塞一个蜜枣,折成三角形,最后用麻绳捆起来。

放锅里煮开,然后调成小火熬一小时。

米糕孙月荷不会,是王大婶过来帮忙指导蒸出来的,两样食物准备好。

而上梁的工作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离“屋顶”只剩不到1米的距离,需要安置一根粗壮的横梁。

孙老汉精心挑选了一棵自家栽了十几年的杉木,请木匠师傅打理得笔直、光滑。

几根粗麻绳套住梁的两头,墙头上几位师傅齐齐用力,往上提升。

等横梁到位后,孙老汉在门外点起了鞭炮。

孙月荷则把粽子和米糕用布袋子套好,递给师傅们,他们在鞭炮声响起的时候往下丢,sp; “师傅往这边撒!这边、这边!”

石宝和孙月梅都挤进去抢,欢声笑语不断。

苏鹏程在孙月荷准备去上海前又来了一封信,告诉孙月荷自己已经在上海参加军训。

孙月荷同学:

见信好!回到上海一个半月,很是怀念跟你一起读书的时光,我已经在军训了。

烈日当空,我们每天五点起床开始训练,站军姿、拉练是日常,负重训练是基本,每天虽然很累很疲惫,但是也很充实。

孙月荷看着信件内容,想象苏鹏程信里描述的场景,嘴角扬起了微笑。

结尾处,苏鹏程突然提到孙月荷家的房子倒塌事情。

听到我爸说你家房子被大雨冲塌,我心头很难受,幸好你们没有受伤......

孙月荷没想到自家房子倒塌也能传到上海那边去,不禁为苏鹏程的细心心生温暖。

我在上海等着你!孙月荷。

看着最后一句,孙月荷刚想叹口气,突然肩膀被人一拍!

“大姐,谁给你写信呢?”

孙月莲跟孙月梅突然从身后冒出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信纸。

“哎呦,苏鹏程!大姐,我就说那小子心怀不轨!”

孙月莲这会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对苏鹏程印象还不错的那些事,只记得这小子对自家大姐献殷勤。

“你想哪去了,他就是同学情。”

孙月荷好笑地瞟了眼大妹,之前她就怀疑苏鹏程对自己有意思,还劝她千万别跟苏鹏程好。

“切,我才不信呢,不过那小子虽然后面变得上进,但是我还是觉得他配不上你,比你小将来不会照顾你,还得你让着他。”

孙月莲大概是要上大学了,居然说着男女关系也头头是道。

“哎呦,大妹,我好像记得你们那几个男生也很仰慕你的吧?暑假都看到你收几封信了!”

孙月荷干脆把话题扯到大妹身上去,三姐妹直接嬉闹一团。

8月23号,孙月荷先行一步去上海,孙月莲是24号开学。

“爸,咱家田里没有草要除,也没有虫害,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