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皇家隐秘(3)(1 / 2)

加入书签

隆安帝母族低微,且幼年失母,在深宫里活得艰难。那些出身高贵的兄弟们都看不起他,能踩一脚的时候,绝对不会扶一把。唯一对他抱以善意的,肯在他被人欺负的时候替他说一句公道话的,只有襄王。

襄王倒也不是只对他有善意,而是他那个人天性如此。襄王生来就是宠妃之子,从小聪明过人,在众皇子中出类拔萃。这样的人自然也深受长辈喜欢。

隆安帝很善于利用机会,很容易就和襄王搭上了关系,成为真正亲密的手足。

那一天,他们二人偷了宫里的御酒,坐着高高的宫墙上喝得不知今夕何年。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兄弟间的明争暗斗上。

襄王嗤笑道:“做皇帝有什么好的?没见咱们的父皇为了国事日日操劳?还要担忧自己的儿子们会不会手足相残。还是做个闲散王爷好,国家有需要之时,披甲上阵,保家卫国。太平之年,就守着妻儿荣华富贵地养花钓鱼,何不快哉?”

那时候,隆安帝也喝多了,往日决计不肯说出的话,居然也放肆地道了出来:“裕弟,既然你不肯做皇帝,扶持我为帝如何?”

襄王侧眸看他,颇有些惊讶:“原来你竟然相当皇帝?”又哈哈大笑了起来:“哈哈哈,你平日里不是装作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吗?”

隆安帝灌了一大口酒道:“为兄无财无势,若不藏好自己的心思,早不知道怎么死的了。”

作为皇子,想要登上那个位置再正常不过。反倒是像襄王这样连对皇位都不屑一顾的,才是少见的另类。

因此,对于隆安帝的野心,襄王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他也是皇子,确实有竞争的资格。

在先帝某次问襄王:“既然你无意于朕的皇位,那你且说说你的弟兄里谁比较适合?”

襄王不假思索地推举了隆安帝。

当时的隆安帝贤名在外,先帝本也觉得这个儿子不错。只是他私心里更加喜欢襄王。

可是襄王是真的看不上他老子的那个位置啊!

登基之初,隆安帝也是真心实意地感激襄王的拥立之功。他给了襄王最多的封地,每次见面必要把酒言谈。

隆安帝是个固执己见的帝王,打定的主意很少改变,唯有襄王和太子能劝谏一二。

对于萧景辰这个皇侄儿,隆安帝也是爱屋及乌,各种宽容疼爱。在太子死后,他甚至也想过要把皇位留给萧景辰,也算是报了当年襄王的扶持之恩。

可是隆安帝万万没有想到,当初和太子的决裂,最后的幕后主使者竟然会是襄王!

“或许襄王一开始是无意皇位的,可是人心总归会变。当他看到朕这个过往总对他阿谀奉承,唯命是从的人,忽然有一天做了皇帝,地位在他之上。甚至见面的时候,他还要向朕行君臣大礼。而朕的儿子,可以做太子,可以是未来的国君。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必将屈尊于朕的儿子之下。慢慢的,他有心不甘,所有才做下那样的事!”

隆安帝一字一句,字字都是恨意:“好一个襄王!好一个伪善君子!他知晓朕心里一直没有放下当年的事,于是故意伪造了皇后和太医的来往书信,污蔑太子乃是歹人之子。让朕和太子父子相残,最终导致太子一家三口惨死!你说,朕该不该恨他?”

他声声地质问着苏菡:“作为苏茂之的女儿,太子钦定的儿媳,东儿的未婚妻,苏菡,你若要恨该去恨他!他害死了你的未婚夫,你却还要对他感恩戴德,还要和他的儿子纠葛不清!”

苏菡愣住了。

隆安帝说的这些事情,实在远超她的预期。

在她的印象里,襄王那是个仁慈的长辈,贤明的藩王。当日自己被流放,是襄王开口向隆安帝讨得了赦免。难道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当初襄城出现天花,苏菡力挽狂澜,平息了疫情。也是襄王帮她向朝廷请功,如此才一步步有了今天的地位。莫非这些也都是另有目的。

“我不信,我不信!”

早知道人心复杂,可能算计至此,实在太过恐怖。

隆安帝道:“朕也不信。即便铁证如山,朕都不信。所以朕派了李英前往襄城,一为缴了襄王的兵权,避免兵祸。二为押解襄王入京。朕要亲自问问他,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他的所为。但是,襄王负隅顽抗,在打斗中受了伤。后来,又趁着李英不注意,引火自焚。”

他冷哼一声,“昔日太子死于火中,如今襄王引罪自焚,岂非因果报应?”

苏菡起初还被这些事情惊得不知该说什么。可是很快她的思绪就镇定了下来,一冷静下来,就也很容易想到了问题的关键:“所以,陛下您为何要向我吐露这些隐秘之事?”

隆安帝可不是那种会随便就向人吐露心事的人。哪怕过往的事情再压抑,再痛苦,他也绝不轻易向旁人说起。

何况苏菡并不是他的心腹之人。唯一有所不同的,大概就是苏菡曾经被太子钦定为太孙妃。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