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困(2 / 2)

加入书签

看看还有没有能用的器具和食物。

整个村子的房子十屋九塌,余下几间也不成样子。食物更是无从寻起,只有死去多时腐烂的家畜散发着臭味。村长监督着大家不让吃腐肉,免得染病,只寻了个地头简单掩埋了事。

最终,也就是几个铁锅破碗勉强还能用。

如此熬到了第八日,还不见灾粮食送到,而前番柳叶儿送来的粮食也已经快要见底儿。

有人耐不住,私下里议论着:

“都这么多天了,也没个动静。那位少东家到底能不能兑现承诺?”

“十万斤米粮哪有那么好筹的?还是多等等吧。”

“就是因为十万斤米粮数量多,恐怕不容易弄来。就算那位少东家心善,可万一他家里不同意呢?十万斤米粮啊,那得卖多少钱,说给就给了?官府都不管我们,那些个过路商人能包管到底?都第九日了,明日再没影,我们大家伙可就得去逃难了!也不知道戎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会不会让我们进去。”

“就你话多!”却是村长路过此间,闻言训斥道:“休要在此煽风点火,祸乱人心!你若真不信任人家,就自个走!”

那人忙道:“村长,我就是发发牢骚,真没有不相信那为少东家的意思。我也希望粮食能如期送到,省得背井离乡,漂泊不定。”

村长斜瞪了他一眼:“别人与咱们非亲非故,不过出于义气出手相助,你们还在背后议论,像话吗?!更何况人家还有马匹押在这里,如此还能说什么?即便真失信了,那定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咱们还是应该心怀感恩才是。做人呐,不能不讲良心,否则与畜生何异?”

被村长一番话说得,众人都点头应是。就连先前那个带头议论的人,都心有愧疚地垂头不语。

就在这时,村里一个小男孩远远地跑来,人还没跑进,咋咋呼呼的声音就先传过来了:“粮来了,粮来了!村长,村头有人送了好几车粮食!”

“灾粮来了!真的来了!来了!”村长激动的眼含热泪:“大伙不必逃难了!”

村里的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奔到了村头,迎接灾粮。

那送来的又岂止是粮食?还是活下去的生路!

送粮食的是安王麾下的军队。

由于受灾的村子多,地方上恐怕安排不过来,而灾民们又嗷嗷待哺,等不久。安王便派出军队,以小队的形式分散去各地送粮食。

交接完了粮食,那领队的军官对村长道:“此为头批粮食,后面陆续还会再送。先前之事都是阳城知府欺上瞒下所致,非安王本意。安王殿下特令本官转告所有百姓:尔等既是吾藩地百姓,本王必不会坐视不理。封城粮仓已开,襄地也会给予援手,难关即刻能渡!且本王体谅百姓不易,不日将会发文减免受灾地区赋税两年!”

这话虽是对村长说的,但是周围都是村民,军官又刻意放大了声音,因此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无不是欢欣雀跃。

倒是村长喜过之后,忽然问道:“将军可知道鼎丰少东家?那位少东家答应要给我们罗县赈灾,不知您可知道?”

那军官道:“鼎丰的少东家?没听说过啊。”

村长道:“那位公子八天前途径我们村,见我们灾情严重,便答应要给十万斤米粮助我们度过难关,并且还押了马匹在我们村里。如今安王仁慈,既然开了粮仓,我们有了活路,无论鼎丰少东家有没有如期送粮食来,我们也该把马还给他。”

军官闻言一笑:“本官虽不知晓顶峰少东家是谁,但是此行前来送粮之余,上面也特意交代了要来黄沿村取回十匹马,归还给襄王世子。”

村子一天这话愈发糊涂了:“这马分明是鼎丰的少东家,那位萧公子留下的,要还也该还给他才对。怎么要归还给襄王世子?”

“就是,就是!”村民们也都纷纷质问了起来。

军官道:“八日前襄王世子途径此地,留下了十匹马。也是在襄王世子的牵头下,襄王答应分批赠送五十万斤米粮援助阳城。至于鼎丰的少东家……本官只知道鼎丰的东家姓周。”

村长好一阵子才反应过来:“这么说来,这么说来,当日那位贵气逼人的公子乃是襄王世子?竟然是襄王世子!”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