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献新纸(2 / 2)

加入书签

有册有典,此物传世已久,赤用起来也没感觉到有何不方便,何苦弃彼而用此?”

既然造了纸,刘沂也自然仔细观摩过它的竞品——竹简。

她曾在梁宫外见过由朝廷管辖的专业竹简工坊。其制作过程,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以便书写和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随后再用麻绳编缀起来。就可以用来书写,此物经久不坏。而木牍的制作更简单。

所以,太常丞此番话,倒是也说得不错。

不待景帝回答,他复又说道:“饶是竹纸,纵观整个制作工艺的过程,也比制作竹简木牍还要繁杂不少,恐怕费财也要更多……哪里值得陛下您采纳推广呢?”

见这个老头一副顽固的模样,刘沂也忍不住开了口:“太常丞大人,话虽如此,您为何不先看看安乐制作的新纸呢?”

“哼,安乐长公主身为一介女流,怎么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

那老头傲气极了,似乎也毫不畏惧刘沂,仍然开口讽刺道:“听说公主素日喜好奢侈,这是全大梁人都知道的事情!您又怎么会特意想着制造出那种经济适用的纸张来呢?”

“哎,周大人这就是有些偏见了,”一个同样身着玄色官服的中年男人站了出来,“若长公主殿下真的能献上不俗之物,那对大梁的所有读书人都可谓是一件大好事啊!”

刘沂感激地看了方才那个仗义执言的中年男子一眼。

那廷尉丞微微拱手,朝着刘沂轻轻一笑。

“恩,廷尉丞说得有礼,你们且都看看去!”

见景帝表了态,诸位大人即便是不太情愿,也不得不上前细细观摩。

“这东西倒是从未见过的。”

“恩,摸起来光滑。”

“质地瞧上去倒像是布绢似的……”

“你瞧,好似还有纹理呢?”

众位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谈论道。

方才不赞同的太常丞老头儿还是一脸的不悦:“模样造的再好又如何?写起字来怕是不行的很!”

刘沂连番被他讽刺,心情已然是不太好了,但她为尽力推广,还是强压住自己的火气,耐心地解释道:“太常丞大人,本宫造纸的初衷之一,便是要造出一种更容易传播知识的书写材料,为推广大梁境内的乡学蒙学做准备。”

却不想那周太常丞直接冷笑了一声:“下官负责的邑三老之职本就是管礼仪、祭祀、教化的,如何不比长公主您清楚?”

众人见刘沂脸色一变,本以为一贯跋扈惯了的安乐长公主会瞬间气得下脸子。

却不想她面上含笑,似乎气定神闲得很,随后悠悠说道:“本宫听说过一句话,叫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书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天下的书写记事材料无非是甲骨、金石、绢帛和竹卷简牍等几种,当然,现如今又多出了本宫派人造的纸。”

要知道,殷商时是甲骨文最为鼎盛的时期,周人虽然敬天,但对鬼神的崇拜却有所收敛,甲骨从周初开始已经渐渐被淘汰,只用于卜辞记述。周人倒是更喜欢直接将字用铜削铭刻在青铜器上,以传后世子子孙孙永葆是用。

可惜,正是由于这几种材料的局限性,文字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周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巫师和贵族数百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和木牍的出现才得改变。

“公主这样的话未免太过狂妄了?”其他官员见刘沂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的作物与甲骨、竹简相媲美,一下也心生不满起来。

刘沂轻叹一口气,看来所有新兴事物的出现都要遭受一番磨难,今日怕是要来一场新生纸张与正走向鼎盛的竹卷、简牍之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