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陈邦彦的信(1 / 2)

加入书签

朱启明刚踏入西暖阁,正准备坐下喝口茶歇息一下,一名小太监便无声疾趋而入,呈上一封火漆密信。

“陛下,南雄八百里加急,陈邦彦陈大人密奏。”

朱启明心头一紧。

南雄基地是他最核心的工业火种,非重大进展或变故,绝不会用上加急密奏。

他心急地挥了挥手:"去去去,都出去!

",迅拆开火漆。

信纸展开,是陈邦彦那熟悉的笔迹,开篇第一句便让朱启明的手指猛地一颤:

“臣邦彦恭贺陛下!

托陛下洪福,仰赖陛下所遗之天工神器与图谱,南雄兵工厂诸匠作殚精竭虑,已于本月朔日,试制成‘定远式一六三壹式’步铳十杆,其专用之全金属定装弹三百。

经连日试射,铳械固稳,子药可靠,大获成功!”

朱启明猛然起身,心跳加。

“成了!

真的成了!

哈哈哈!”

他兴奋地一蹦三尺高,忍不住仰天长啸:"爽!

陈邦彦那熟悉的、略带潦草的字迹,此刻在他眼中却比任何书法大家的珍品都要璀璨万倍。

巨大的喜悦瞬间冲散了连日处理朝堂琐事积攒下的疲惫。

他强迫自己坐下,深吸一口气,借着窗外透入的天光,仔细阅读信中那密密麻麻、堪称一份详细技术报告的后文。

而他的内心,也随着信上的每一个字,翻江倒海。

“…然,研之初,万般艰难。

陛下所赐之后装铳图谱,实乃精妙绝伦,鬼斧神工。

其中回转枪机一物,结构繁复,公差极严,尤以闭锁凸笋与机匣节套之契合为最…”

来了!

我就知道最难的是这里。

那几台机床是能加工,但刀具损耗极大,而且对操作者的要求太高。

他们是怎么…

“…幸得陛下留下之‘铣床’、‘钻床’神器,李待问大人送来的匠头李德水率其弟子,以陛下所遗之‘高钢’刀具,反复尝试,摸索出‘分层铣削、精研互配’之法。

其间损耗刀具七副,废件无数,终得以将凸笋与节套逐一加工成功,虽未能如陛下所言‘完全互换’,然单铳之内,已严丝合缝,闭锁无虞。”

朱启明松了一口气,暗赞:好一个李德水!

好一个“分层铣削、精研互配”

他们没有死磕“完全互换”

这个现代概念,而是用了最费工但最可靠的“钳工配研”

土办法,结合机床的初步加工,解决了精度问题!

这是把现代工具和传统手艺完美结合了!

“…铳管之内膛线,亦是一难。

借用陛下所示‘钩状拉刀’之原理,巧匠王得财以水力驱动,自制‘刮削式’拉床一台,虽效率迟缓,一日仅得铳管三两支,然拉出之膛线均匀流畅,已堪大用。”

朱启明惊讶不已,自制的拉床?!

我只留下了原理图和一些轴承钢料,他们居然真的凭这个仿造出来了?

还是效率更低但更适合当下条件的刮削式?

这帮工匠的动手能力和理解力,远我的预期!

“然,以上诸难,若与全金属定装弹之比,皆如土丘之于泰山矣…”

朱启明的心又提了起来,重头戏来了!

子弹才是真正的考验!

我最担心的就是这里。

“弹壳之用材,当其冲。

陛下曾示以‘黄铜’为佳。

然粤北铜锌之矿品相不一,初时炼出的铜料,延展性总是不足,一拉即裂。

臣等几近绝望…”

朱启明回忆起自己提供的有限的冶金学知识,深感无力。

是啊,金属材料的炼制和处理技术是工业的基础,这不是有图纸和机床就能解决的。

他们难道…

“…后是老匠人胡春华,自言祖上曾为宣德炉淬炼过风磨铜,提出‘减锌增锡,反复锻打’之土法,竟意外炼出了一种韧性极佳的铜料,虽非陛下所言标准黄铜,然用于冲压弹壳,已是足够!

现已可小批炼制。”

"卧槽,牛逼!

"朱启明拍案叫绝,天才!

简直是材料学的天才!

用土法调整配方和工艺,绕开了理论知识的不足,直接达到了实用目的!

这是我绝对想不到的路径!

“弹壳成形,需巨大冲力。

陛下所遗小型水压机虽力大,然度太慢。

工匠张蒙,改造水利锻锤,加装模具,以水力驱动,造出一台‘瞬击式’冲床,虽简陋粗暴,然一击便可冲出一个弹壳雏形,再经两次引伸整形,便可成型。

效率大增!”

朱启明笑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用水力代替我设想中的电力驱动冲压机,虽然精度和稳定性差些,但解决了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