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卢象升 天降总督大位(1 / 2)

加入书签

大名府衙的书房内,烛火摇曳。

卢象升正伏案疾书,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公文,眉头紧锁。

虽为文官,他身上却自有一股锐气,案角甚至放着一柄擦拭得锃亮的佩刀。

自去岁己巳之变,京师告急,他便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数千,日夜操练,誓要北上勤王,以报国恩。

然而,他刚刚整军备粮,还未及出大名府境,那惊天动地的捷报便如同飓风般席卷而来:

一支自称“铁面军”

的神秘劲旅,在一位戴着铁面具的督师朱启明率领下,于京畿之地力挽狂澜!

生擒莽古尔泰、阿敏、阿巴泰三位后金贝勒,全歼入关的镶蓝旗主力,更在通州城下重创皇太极亲率的巴牙喇营,斩加俘虏竟近三万之众!

煌煌战绩,震古烁今,硬生生将一场倾国之危消弭于无形。

卢象升放下笔,长叹一声。

心中滋味复杂难言。

国难当头,他满腔热血欲效死力,却连战场都未能踏上,风头与功劳尽被那横空出世的朱督师及其铁面军所夺。

他这数千义勇,倒显得有些多余了。

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施展之地,只能在大名府继续做个守土知府,这份憋屈,唯有案牍劳形才能稍加排遣。

就在此时,府衙外骤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和尖锐的传呼声:

“圣旨到——!

大名知府卢象升接旨——!”

卢象升心头猛地一跳。

圣旨?在这深夜?

他不敢怠慢,立刻整肃衣冠,疾步出迎。

香案早已摆好,宣旨太监那特有的尖细嗓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逆奴逞凶,犯我京畿,值此社稷危难之际,大名知府卢象升,忠勇素着,深明大义,散家财募义勇,星夜勤王,忠忱可嘉!

虽因路途稍远未及亲临战阵,然其拳拳报国之心,昭昭可鉴!

特擢升卢象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即日进京陛见,不得有误!

钦此——!”

宣旨完毕,整个府衙内外一片死寂,随即爆出一阵压抑的惊叹声。

总督宣大?!

这可是节制一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之位!

从一个地方知府,一步登天,跃升为手握实权的兵部堂官、方面总督!

这恩遇之隆,升迁之,简直闻所未闻!

卢象升本人更是如遭雷击,捧着圣旨的手微微颤抖,脑中一片空白。

勤王?他确实组织了义勇,可……寸功未立啊!

朝廷以“忠勇素着”

、“勤王忠忱”

为由封赏,这理由……未免太过牵强!

他卢象升岂是贪天之功为己有之人?

这泼天的富贵,他受之有愧!

“卢大人?卢大人!

还不快谢恩呐!”

宣旨太监见卢象升怔在当场,连忙低声提醒,脸上却堆满了讨好的笑容。

卢象升这才如梦初醒,连忙叩谢恩:“臣,卢象升,叩谢天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身后,卢象升屏退左右,只留下那宣旨太监。

他深吸一口气,压低了声音,一脸的困惑与不安问道:“公公,圣恩浩荡,象升感激涕零。

只是……只是象升自知寸功未立,勤王之师尚在府境,何德何能骤登此高位?公公能否……指点一二?其中必有缘故。”

说话间,卢象升极其自然又隐蔽地从袖中滑出一枚沉甸甸、约莫十两的银锭,借着拱手作揖的动作,不着痕迹地塞入了宣旨太监的袖中。

那太监袖口一沉,脸上瞬间堆起更加热切的笑容,眼中精光一闪。

他左右看了看,确定无人,才凑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几分亲昵和得意:

“卢大人呐,您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您这顶戴,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是有人,在万岁爷面前,力荐了您呐!”

“力荐?”

卢象升心头剧震,袖中手指下意识地捻了捻,给出去的那点银子,值了,“敢问公公,是哪位大人?”

太监嘿嘿一笑,眼中满是敬畏:“还能有谁?当然是刚刚在通州城下,杀得鞑子哭爹喊娘、立下不世奇功的朱启明,朱督师啊!

万岁爷对朱督师那是言听计从!

朱督师在万岁爷面前说,‘宣大总督,非卢象升不可’!

万岁爷立刻就准了!

卢大人,您这可是攀上了擎天玉柱啊!

日后飞黄腾达,可别忘了咱家今日这点口风……”

他意味深长地拍了拍袖口,笑容愈谄媚。

朱启明!

朱督师!

这名字如一道惊雷,在卢象升心炸响。

所有的困惑、不安、惭愧,瞬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惊与滚烫的感激所取代。

原来是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