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畜力战舰(1 / 2)

加入书签

从宏观上来说,国际贸易就是为了互通有无。

中国拥有制瓷、丝织、种糖等方面的产业优势,荷兰造船技术领先世界,两者之间产业互补,正是绝佳的商业合作伙伴。

朱由榔提出“丝瓷换船”的建议,正符合这种互利互惠的理念,因此显得逻辑缜密,极具说服力很强。

凡·科恩的危机意识很强,始终将大明视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继续称霸南洋的威胁,因此不愿意向大明出售性能优越的盖伦船。

然而公司需要中国货物,需要对华贸易持续进行,除了朱由榔的建议,他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还好大明皇帝暂时还不会下毒手,凡·科恩在安心之余,机敏地打了几个哈哈,要求再考虑考虑。

朱由榔并不着急,让荷兰使团回商馆慢慢想,然后又召见葡萄牙大使布加路、英国大使亨利·戴克斯等人,提出类似的建议。

张北海觉得这个做法似曾相识,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和明缅和谈时差不多——引入更多谈判对象,以打破垄断。

这个博弈策略再次成功,英国大使亨利·戴克斯很快同意派人返回伦敦,游说查理国王修改《航海条例》,或者对向大明特事特办。

风声传到凡·科恩的耳朵,让他压力倍增。

英国是荷兰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旦英国垄断对华贸易,就会诱使更多英国商船前来中国。长期下去,英国人在马六甲以东海域的实力必然倍增。

凡·科恩觉得自己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试图阻碍大明国变强,就会让英国变强。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英国变强,大明变强是相对“不坏”的结果。

很快,凡·科恩再度请求面圣,表示自己会派出得力助手返回荷兰,说服公司同意新方案。

荷兰没有禁售船舶的法案,只要公司不阻挠,对中国出售船舶不成问题。

最后,他还提醒朱由榔,英国人向来包藏祸心,且卑鄙无耻,不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和英国人做交易,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好尽快断绝。

“哈哈,这个提醒非常有道理,朕会慎重考虑。”

……

外交大获成功,朱由榔的心情相当舒畅,连续下达了好几个命令,要求内阁尽快拟出扶持方案,为邓耀、杨彦迪、周玉等人成立远洋运输公司提供便利。

邓耀、杨彦迪都是职业海盗出身,陆战并不在行,现在窝在钦州、龙门一带当守备将领,实在太屈才了。

朱由榔打算说服他们以商养战,在高棉、菲律宾等地开创一片新的事业。

方以智忍了许久,终于忍不住提出疑问。

按照倾销产品压垮产业的理论,向欧罗巴国家大量采购远洋海船,有打压大明治下造船厂的嫌疑。

“怎么会呢,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啊!”

朱由榔对此并不担心,因为这两年清廷把中国的海船烧了大半,运力损失实在太大了。大明无论开设多少造船厂,短期内都无法弥补这个缺口。

即使一年进口五十艘盖伦船,距离需求都很遥远,不会对大明本土的造船业造成冲击。

而且朱由榔还提出,中国的传统船型存在缺陷——由于船身强度不够,福船、广船等船型不适宜在极端恶劣的海况下航行。

如果只在中国海域巡航,这个缺陷并不明显。但是再远一些,比如说绕道好望角,或者横跨太平洋,强度不够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大明的本土的造船厂必须拿到大量盖伦船来研究,以吸收来自欧罗巴的造船技术,否则将会在大航海竞赛中落后,甚至失败。

未来几百年,世界各大强国将会在争夺海权中度过,尽早起步,有益无害。

方以智对这种长达几百年的预言将信将疑,又尝试问道:“那几百年之后呢?”

“朕也不知道,或许是更广袤的天空吧。”

……

时间飞速流逝,秋收过后,明清两军对峙的前线再度紧张起来。

根据吴三省等前线将领的汇报,在明军消化新领地的时间里,清军在肇庆、广州两城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明军惯用的倚山防御,大量挖掘壕沟等战术被清军学了七八成。

在试图合围肇庆的尝试中,明军推进的速度很慢,有时一天也打不下几个据点。

损失精锐士兵让前线将领心痛不已,纷纷在军情报告中诉苦。

朱由榔看到前线发回的伤亡数字,也同样感到非常心痛。

御林军强悍的战斗力不是白来的,训练及配备装备的成本高昂,每损失一个,意味着损失上百两银子。

百战精锐在阵地战消耗中死去,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

在成本压力下,朱由榔没有“不要伤亡数字,朕只要肇庆”的底气。

一番研究过后,他决定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