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正面决战(2 / 3)
出命令,“上链弹,抬高炮口,打他们的船帆和桅杆……”
这支主力在不远处的拜子龙湾潜伏了一整天,现在正是精神旺盛,锐不可挡的时候。
每一艘船的船长此时都激动万分,用摩斯电码编译成的信号回复旗舰:收到命令,全歼敌军!
……
常进功比栗养志更早发现敌袭,也迅速做出反应,让所有军舰拔锚扬帆,希望尽快提起航速,对敌人进行反击。
对于海战而言,航速太重要了,如果一直静止不动,那就是海上的靶子,迟早要完蛋。
然而广州水师本就靠泊在更接近东北航道出口的地方,明军在海风和洋流的双重加持下又实在太快,不到一刻钟就接近广州水师,用火炮向他们开火。
常进功麾下的水手们还忙着用绞盘拔起铁锚,根本无法提速,只好一边继续拔锚,一边用舰炮进行回击。
在一片惊慌的叫声中,常进功发现这个场景有点熟悉。在几个时辰前的凌晨,也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
当时,清军是进攻的一方,打了个明军措手不及。现在,两军正好调转了位置。
常进功本来已经手忙脚乱,不断用旗语催促广州水师加快拔锚速度,尽快恢复机动力。
不过当看到明军的第一艘战船高速冲入战阵,两侧炮口同时发射的链弹飞向半空,他觉得明军的突袭并不可怕,这个仗还有的打。
“没事,只有三十多艘船而已,而且看起来是个海战新手,我们的战舰数量更多,能打赢。”
……
面对清军的大批战船,陆顺明并不急于跳帮夺船,而是优先攻击敌方军舰的船帆。
不算潮汕水师和荷兰舰队,清军现在还拥有六十多艘军舰,一百多艘运兵战船,从数量上看还很庞大。如果以摧毁对方船舶为目的的话,这场战斗就会拖得非常长。
想轰沉或夺取一百多条船是很费力的一件事,即使明军战意昂然,清军相对疲敝,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
若是采用常规的战术,固然可能取得不错的交换比,但最可能的结果是清军在损失一部分舰船后,脱离战斗逃回外海,再分散逃回广东。
一旦到了外海,数量更少的明舰将无法对所有敌人进行追击,只能打成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战前朱由榔制定的目标是全歼清军水师,所以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战果。
因此,朱由榔再次采用新奇战术,没有像小围岛之战那样跳帮夺船,而是采用类似骑兵对冲的战术,发起了一场海上混战。
这个战术的关键就是对敌舰甲板上的水兵和船体视而不见,改为使用大量链弹摧毁敌舰的风帆和桅杆。
链弹是一种特殊的炮弹,由两个半球组成,中间用一条长铁链相连。
冲出炮膛后,炮弹会在高速旋转下快速展开,中间的铁链在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下绷得笔直,形成像刀一样锋利的,又不断旋转的死亡线。
旋转的铁链可以把对手的风帆扯成碎片,运气好时,甚至能把敌船的桅杆打断,直接废掉目标船的航行和操纵能力。
不管是否得手,明军都会高速通过,继续攻击后面的清军战船,依然以船帆为主要攻击目标。
这种用链弹打船帆的战术早就存在,不过仅作为战斗的补充,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实心弹杀伤敌兵更为常见。
因为链弹要手工打造中间的链条,实在太贵了,每打一发就像往大海里扔银子。
而且如果没有大量击杀对方水兵,就算破坏了敌舰的风帆,也夺不了船,赢不了战争。
如果不是这两年安南水师打出了偌大名声,常进功肯定会认为他的对手是个对海战毫无了解的新手、菜鸟。
因为对方的战术违反了海战的基本原则——海战比陆战更讲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如果只是船帆轻度损伤,用不了半个时辰,船只就可以挂起备用船帆;即便是水线以下破口,也可以用备用木料进行损管维修,用不了太久就可以恢复大部分战斗力。
哪怕桅杆、船舵受到重创,只要能在友舰的掩护下脱离战场,船舰上面的水兵就可以得到保存。
水兵可以转移到其它船只上继续作战,受到重创的战舰也可以在战后回到港口进行修理,无论如何,修理总比重新造舰要快得多。
总而言之,海战最重要就是俘虏敌舰,俘虏一艘舰船,对敌人的打击要比给十几、二十条敌舰造成各种轻重损伤沉重得多。
海战推崇阵战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注重击毁远远超过击伤。
通过阵战来集中火力,彻底消灭那些被重创的敌舰,或是互相掩护,让己方受伤的船只退到阵后进行修复。这才是海战的正宗战法。
现在明军舰队在清军船阵中间高速穿过,更像是骑兵的战术。虽然气势很强,却无法对任何一艘战舰进行重点打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