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利益分配(1 / 2)
见刘晋戈率先发言,朱由榔满意地点点头,给予这个忠贞营出身的年轻人鼓励的目光,示意他可以畅所欲言。
“我们东川也有几万部队,可以南下进攻播州,把清军精锐吸引到贵州北线,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一来,陛下和晋王就可以放心打安顺了。”
刘晋戈说完,又使劲向冯双礼挤眼睛。
冯双礼知趣会意,也表示可以率建昌、成都一带的秦系部队南下乌蒙府,威胁乌撒和毕节。
见大家会错意,朱由榔感到头疼。
他猜众将现在肯定都在想:陛下提吴三桂有“争天下”的意图是什么意思,莫非陛下是想尽快消灭此贼?
李定国一言不发,在一旁耐心倾听,似乎在认真考虑刘晋戈的提议。
朱由榔连续“咳”了好几声,尴尬地表示反对。
“这样的安排当然很好,不过要想彻底击败吴三桂,至少要从四川出五万精兵,这样奉节和成都就会变得很空虚……万一李国英忽然发起进攻,可有点不妙……”
冯双礼和刘晋戈都表示没问题,大不了成都和奉节都不要了,只要能把吴三桂消灭就值得。
“吴三桂可以不用打。”
为了避免更大的误会,朱由榔只好把话挑明:“吴三桂和多尼吃了这么多败仗,和京师之间肯定有了嫌隙。我们一直打贵州,只会逼得清廷硬着头皮继续支持吴三桂。不如我们放一放,静待他们自乱阵脚。”
朱由榔算了算时间,顺治应该快要去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了,到时清廷必然有一段混乱期。
不过顺治会死这个事情无法向众将明说,只好猜测道:“清廷会惩罚吴三桂和多尼,而两人可能会造反,或者向明军投降。”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只是冯双礼和刘晋戈的建议没被采用,都有点闷闷不乐。
会后,朱由榔留李定国单独奏对,问问这个三军统帅的想法。
“刘晋戈和冯双礼的建议并非不可行,陛下为何不采纳呢?”
“勉强出兵贵州,对四川的部队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们无非是因为这两年没有为朕出力,现在想尽力弥补罢了。”
朱由榔面对这个自己最大的支持者,推心置腹道:“可是在朕的心里,他们一直在和鞑子作战,并没有弥补的必要。”
李定国想了一会,决定继续沉默,让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趁机重新夺回四川明军的控制权。
见朱由榔完全没有这个打算,他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臣听说陛下打算尽数释放在开远俘虏的近十万民夫,让他们回昆明分地种田?”
“不是打算,他们已经在返回昆明的路上了,”朱由榔想了半天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他们本来就是昆明一带的百姓,而我们又需要这些人恢复生产。朕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吗?”
“陛下恕罪,臣确实觉得有些不妥当。”
见朱由榔满脸疑惑,李定国详细解释了其中的问题。
永昌府及滇南各府卖地分地时,获取土地的人不是当地百姓,就是跟随天子逃难的子民。这些人在事急从权的情况下享受优待没有问题。
而且当时朝廷危在旦夕,士兵们知道自己不奋力作战就会被消灭,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没办法有其他怨言。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首先,云南已经全境光复,清军的威胁已经大幅降低。
其次,那些被俘虏的民夫严格来说都是清军,至少也应该算做辅兵,理应问罪。
现在不追究他们的罪过已然很宽容,怎能反过来给予赏赐呢?
在明军之中,很多士兵打了七八年、十几年的仗,现在还是一个大头兵,每月拿着一两银子的军饷。
他们看着俘虏都拿到了土地,自己却一无所获,很难没有抱怨。
特别是他们以后还要继续上战场拼命,捍卫那些享受优待的被俘虏者,心理落差就更大了。
朱由榔听完又思索了一会儿,发现对方所说确实很有道理。
他还根据这个思路继续深挖,想到全云南几十个州府的降官,现在依然还留在任上继续当大爷。
那些大头兵也许觉得读书人是高贵的,自己没那个能力当官,没办法质疑朝廷的决定。
但地是人人都可以种的,分给俘虏不分给士兵确实没有道理。
总而言之,按照现在的利益分配模式,有点“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的意思。
“那晋王认为该怎么办才好?”
“臣以为,不如恢复当年旧例,以营庄代替卖地。那样土地都归朝廷所有,士兵们也就没有怨言了。”
李定国所说的营庄是孙可望当年创立的制度,百姓在官方所有的土地上当佃户,向朝廷缴纳地租。
朱由榔没有马上做出回复,但是答应重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