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条约(1 / 2)
阮仁政从安沛带回的和谈条件令人意外,郑柞觉得大受侮辱。
“租借?”
郑柞对此嗤之以鼻,暗想这不是谁信谁傻的事情吗?
正所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个道理连三岁童子都懂,能骗的了谁?郑柞一直觉得自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而不是孙权,对割地式的和谈无法接受。
然而莫家军出高平后,在江北势如破竹,太原府各县已基本被肃清,府城也岌岌可危,偏偏自己根本不敢出兵救援。
从越池城到升龙府只有一百五十里水路,中间既没有险滩,也没有军事重镇。顺风的话,明军朝发夕至,动作快一点,甚至还能在郑王府吃上热乎的晚饭。
如果郑柞敢分兵前往太原府解围,明军肯定直捣黄龙,直扑升龙府。
所以,升龙府的两三万败军之将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莫敬耀攻城略地。除非把江北各州府的驻防军全集中起来,在谅江府城一带死守不出,才能限制莫家军扩张的势头。
但这样调兵遣将又会让东北沿海空虚,邓耀、杨彦迪、陈上川等人或会趁机袭取新安府。仅仅保住谅江城没什么意义,只会对后勤补给造成更大压力。
总的来说,安南如今是一个墙倒众人推之势。安沛大败之后,郑柞靠武力维持的威慑力大损,自然是四面楚歌。
思来想去,郑柞发现朱由榔的说辞居然很有道理。两害相权取其轻,江北与其让莫家攻占,还不如送给大明。这样江北驻防军还能撤回南岸重新布防,维护升龙、海阳等核心州府的统治。
朱由榔还很贴心地提出“租借”这个理由,让割地显得没那么难听。从大义上来说,租借一块根据地给宗主国反抗异族入侵,也不算特别丢人。
换一个角度想,郑家以租借州府的名义支持明军打回两广,说不定能夺回半壁江山。这样一来,不又回到十三年前的老路了吗?
万一朱由榔大发神威,克复两京,他郑柞岂不是成了明廷的大功臣?千百年后,这段租借史,说不定还能成为一段美谈啊!
想到这里,郑柞又把阮仁政从大牢里捞了出来,和众大臣一起重新商议和谈条件。大臣们群策群力,想了几个可以争取的要点。
第一,大清使者不能杀,杀使臣等于彻底翻脸,以后再也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跟明廷混到底。这么被动的战略态势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应付办法也很简单,把使者连夜送走就行。朱由榔又不知道使者是什么时候走的,知道也没有任何证据。
第二,租借范围由陇江以北,改为白藤江以北。陇江流过升龙府不久,马上又再度分叉为南流的太平江和东流的白藤江。
陇江一般指的是太平江干流,但白藤江也可以出海。以白藤江为界,可以多保住好几个肥沃的州县,多出一片战略缓冲区。
第三,要求莫家军撤回高平,至少撤到谅山。
第四,迁不迁都由郑方自行决定,限制军备方面免谈。
第五,明国商船可以在元江、陇江、白藤江一线航行,但必须接受关卡盘查,税费也不能免除。
最后一条郑柞不太在乎,元江适合通航是没错,但又能收上多少税呢,不值得在这种细枝末节上扯皮。然而阮仁政却不那么认为,他极力说服群臣加上了这一条。
他的理由很简单,朱由榔郑重其事地提出这方面的要求,里面绝对有猫腻。本着敌方支持,我方就要反对的原则,怎么也要加进去。最不济,也能起到为其他条款打掩护的作用。
几天后,阮仁政再度动身前往安沛,求见大明皇帝。
朱由榔听完最新和谈条款,立即拒绝了其中一条:“莫敬耀恭顺有加,朕不会要求他返回高平受苦。郑柞不想莫氏继续壮大,只能加快和谈进程。明军进驻的地盘,莫敬耀自然不敢侵占的。”
“莫氏占领太原府,迟早会进攻江南,我们又怎么能安心呢?”阮仁政道。
“你们不会做好侦查吗?渡江打仗,岂能轻易成功。”
说着,朱由榔不由得对郑柞产生一丝轻视,因为在他心里,半渡击之实在太简单。郑柞居然会怕莫家军渡江,实在不应该。
阮仁政不置可否,郑柞此时已成惊弓之鸟,这一条确实有露怯的嫌疑。
关于商船收税的问题,朱由榔摸着下巴考虑了良久,发觉确实不应该要求免税。现在郑柞能接受大部分和谈条件,只是形势所迫,如果没有长久的共同利益,撕毁条约是迟早的问题。
现在明军主要的敌人还是清军,把元江航道的收益分一点出来,或有利于双方长期合作。
但放任郑家对明商收税,也是不可取的。对方有一百种花招,让航道名存实亡。最后,他提出最惠国待遇的概念。
“何为最惠国待遇?”阮仁政好奇地提出疑问。
“顾名思义,大明商人在安南做生意,在任何时间都享受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