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括田(2 / 4)

加入书签

者是地方势力有危险举动或者是对抗趋势。飞鱼兵会利用海船的高度机动性,转战于这些地方,通过强有力的军事手段,确保六路自立之后的政务运转无碍。

除此之外,方腊还为这些新任官吏留下了一支更重要的保障力量——明教。

方腊每到一地,必会亮出他明教小明使的身份,约见当地的明教教头,郑重地向他们宣扬了明尊现身、慧明佛秦刚降世并辅佐元符太子的消息,尤其是他代慧明佛传授的《光明圣歌》,更是被所有的教徒视若珍宝。

尤其是福建路、广南两路这些军备荒弛之地,飞鱼兵一到,官兵几乎闻风而逃,地方武备便就由明教教徒自发加入的保丁来负责,竟然比之前的官兵还要强上几分。

很快,方腊因数功并赏,提拔为讨逆靖国军副都统、飞鱼军统制。

东南六路自立的时机,正好在各地秋收结束征收秋赋的时候,六路统一宣布:除了崇宁年间所有新增加的苛捐杂税一并废除之外,同时额外免除今年的秋赋,地方还未征收的就不再征收,而已经征收的也将全部退还。从明年开始,除海税之外,农赋将会连续三年减半。

所以,这个时候要讲法统的话,包括缙绅在内的百姓们会觉得,现在的官家姓赵,元符太子也姓赵,两人是叔侄,这是赵家人自己继位的事没闹明白,扯不上谋反的事;

如果是讲道理的话,大家倒是觉得,元符太子毕竟是前官家的儿子,咱就不去理论前几年被迫害逃出来的事,现在侄子回来找叔叔要回自己父亲传下的皇位,这皇宫里的那位,就该痛痛快快地把皇位给让出来啊!

最后要讲感情的话,东南六路的老百姓就不说别的了,自然是举起双手双脚支持宽赋仁政、厚待子民的元符太子啦!

两浙路自立之后,李纲直接就把《江南时报》的报社总部从无锡搬到了杭州,不仅仅不再有往日忌惮朝廷的制约,而且更有了他自己在经略安抚司里的身份保障,报纸便彻底放开了手脚。

最近这段时间,《江南时报》可谓是花样百出:既有对当年壬辰宫变的秘史追踪、又有眼下对浙闽民间关于明教明慧佛降世的奇闻传说;既有邀请学者大儒对元符太子与当年端王继承大统的法理明辩、又有报社派出专员对于江浙闽等地如今废除蔡京新政之后的实景观察。

而且,在与流求过来的报学人才交流之后,李纲已经发现,报纸上文章与平时所写的不一样,却是用语越是平实越好、风格越是自然越有人看。虽然可以直接识字读报的人不多,但是一篇可以直白读出来的文章,必然会最大范围地被流传、被听晓。

所以,他在最近的报纸上,不断增加白话文章的比例,竟也使得《江南时报》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被一些商人带到了京城之中。

眼下京城里的报纸很多,都在激烈地争夺市场与读者,自然明白像“东南自立”这个爆炸性话题的价值。只是之前一则手头掌握的信息与资料太少,没法找到能起笔的人,二是此事涉及到了皇位之争,京城里的这些报馆一般是不敢去写的。

只是,现在看到已经有现成的《江南时报》的文章后,有的报馆就坐不住了:咱不敢写还不敢转吗?直接偷个机、取个巧,摘了文章就进行转载,然后篇末加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他人撰述,文责自负。

聪明人如此一来,东南自立的诸多细节便随着京城各家报社的纷纷转载,而变得路人皆知,以至于对于“当今皇帝得位正否”的议论越来越多。就连身在深宫之处的赵佶,也开始听到了不少。

“蔡相公呢?为何不好好查一查?这些报馆胆子顶破天了吗?如此胡言乱语的文章,怎能到处发放?给我专门好好管起来!”

“高都司在忙些什么?都准备了一个多月了,又是要钱,又是要粮,朕哪点没允他?他的南征大军到底何时才能准备好?”

赵佶如此地盛怒也是其罕见的,就连一向最喜欢的黑胎青瓷杯茶件也被他摔破了好几只!蔡京等人自然是不敢怠慢。

蔡京立即责成此时的权知开封府林摅严查报馆造谣一事。

这林摅,字彦振,虽然也是福建人氏,但却并非靠着奉迎蔡京之意升官。

林摅以父荫入仕,之后因建言戍兵之策,深得赵佶心意,即赐其进士及第,擢起居舍人。之前出使辽国时,严辞拒绝辽人无理的领土要求,回来虽然被主和派攻击而贬官出京,但因已经深得圣心,很快又被调回来,接了梁子美之后的权知开封府。

林摅接令后,并不在意蔡京的焦虑,而是深知此事带给官家的困扰与麻烦。所以他立即点齐衙役,雷厉风行地查封了所有涉事报馆,派人上街回收已售报纸,同时颁布公告,宣布《江南时报》为叛臣所控,严禁转载传播任何文章内容,否则一律以通敌谋逆之罪论处。

同时,高俅也被赵佶亲自派来的太监狠狠地痛骂了一顿,他也极为懂事地立即表示,昨日已经收到西军精锐从陕西驻地出发的消息,而他整训的京营将士也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