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新的巴黎会议跟波兰匈牙利(1 / 4)
拿破仑三世是个不愿意冒险或者说不愿意单独法国自己上的人,他干什么都特别喜欢拉上一个国家,英国。
他一方面渴望重现他叔父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的辉煌,另一方面却又不敢孤注一掷,总是试图在国际事务中拉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合作伙伴或挡箭牌。
这种外交策略反映了他既想追求帝国荣耀,又害怕承受孤立失败的后果。
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拿破仑三世曾经有极大的兴趣干涉这场内战,他尤其看好南方邦联的分裂可能为欧洲列强提供机会。
然而,他的干预计划并不是法国单独行动,而是以英国为前提。
他要求英国政府率先承认南方邦联的合法性,然后法国才会紧随其后采取行动。
这种谨慎策略表明,他深知法国单方面行动可能引发的风险,尤其是遭到北方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引发与美国的直接冲突。
最终,由于英国政府在帕麦斯顿勋爵和当时在世的阿尔伯特亲王的领导下不愿冒险,拿破仑三世放弃了干预计划。
1863年波兰起义的时候,拿破仑三世也想要干涉这次起义,但也是在跟英国帕麦斯顿勋爵政府商议之后,英国不会真下场,他也就绝了这个心思。
他很谨慎,同时又非常渴望恢复他叔父时期法兰西帝国的鼎盛模样,所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
意大利、北欧、东欧,各地的动乱,法国巴黎政府都会插上一脚,就跟加里波第拿到手的西西里岛,召开了一次小的南欧会议,会上强烈批评了加里波第这种破坏欧洲和平的行动,最后谴责了热那亚共和国,然后就完事了,默认加里波第将西西里岛实际控制。
这次波兰起义的规模超乎了拿破仑三世的想象,原本仅限于外交支持跟一点金钱支持的巴黎政府真动了些念头。
拿破仑三世的外交构想里是想要在法国帮助下建立一个民族主义国家联盟,最大的设想就是拆掉奥地利帝国,所以他会借着被意大利民族主义分子刺杀的机会跟撒丁王国牵上线,参与了奥撒战争。
但是这个外交构想有一点在于,如果这个构想跟法国的利益冲突了,要怎么办?
历史上德国的统一就让拿破仑三世恐慌了起来,他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外交构想,转向跟德意志对立。
这个时空,弗朗茨也在让这位拿破仑三世打破这个外交构想,法国人真拿到了北意大利的邦国,巴黎人民是不会允许拿破仑三世再将这块肉吐出去的。
英国是有着波兰独立的意愿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目前展现出来的是有着雄才大略的表现的,他跟奥地利冰释前嫌,夺走了摩尔达维亚公国,又走了解放农奴这一步,俄国的经济、军事方面有些增长的迹象。
支持波兰起义可牵制俄国力量,减弱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而且波兰问题成为限制俄国恢复克里米亚战争损失的有效工具。
俄国已经开始在中亚地区有想法了,持波兰起义可分散俄国在中亚的扩张,保护英属印度。
英法两国国内也有着强烈的亲波兰情绪。大量波兰的流亡贵族、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例如亚当·恰尔托雷斯基——在伦敦和巴黎活跃,他们与两国政府的联系密切。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组织的公众集会更是进一步煽动了支持波兰的舆论。
面对国内舆论的压力,以及对抗俄国的战略需求,英法终于在波兰问题上达成默契。
英法在波兰问题上都有着一些相同的利益导向,加上这次波兰起义特别给力,发出去一英镑甚至起到了两英镑的作用,华沙的陷落就是一个信号,英法决定至少要再恶心恶心俄国人。
这次巴黎会议不单单是解决波兰问题,同时还有一个丹麦问题,老生常谈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问题。
丹麦人这次也有不对的地方,新通过的宪法明显违背了《伦敦议定书》,而这次参加的普鲁士王国跟汉诺威王国就是打着捍卫《伦敦议定书》的口号的。
而奥地利,迫于国内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压力,也需要表态,对丹麦发出严厉警告。
卡尔·费迪南大公就接受了弗朗茨的任务,担任特别使节参与这次会议,并且跟俄国事先通报过,弗朗茨现在是真有点谨慎了,他可不愿意再重蹈克里米亚战争之前,奥地利跟俄国外交沟通不利的情节。
两个国家的皇帝竟然都靠着以为就做出了决定,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确有点想当然了。
加利西亚王国,伦贝格。
积极支援波兰起义的亚当·萨皮哈公爵今天晚上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拉约什·莫奇里,一位匈牙利民族主义者。
匈牙利和波兰的关系其实比较特殊,两个民族互相同情,支持,可以说有一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实用主义联盟思想,加上两个民族都在争取独立,都发动过大的起义。当时在欧洲有一句流行的谚语:“波兰人、匈牙利人,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