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笛型船与工业联合体(2 / 3)
sp; 如果是运白糖和香料,那赚的就更多了。
基本两年下来就回本了,往后都是赚的。
正是有了这些新式货船,霍恩的圣联市场才得以勉强建立。
小池城和急流市的23个造船厂,几乎每年都能下水近百艘船。
从今年开始,超过一半都是笛型船。
当然,这和霍恩故乡历史上的巅峰期尼德兰共和国相比,只是卑如蝼蚁。
人家每年下水500艘远洋船只,霍恩这还是近海内河船只。
但和同期的其他造船业区域相比,已然是相当可观的效率了。
倒不是下瑞佛郡和卡夏郡的船匠们手艺有多突出,而是大量应用了水力机械和模块化。
以木材为例,帝国其他地方的造船厂都是来订单了然后买木材,晾干六个月,慢吞吞锯木制造。
不仅仅是船身,什么船艏、船舵、桅杆等等都需要自己造自己适配。
手脚快的,制作一艘笛型船都得8到9个月。
在圣联地区,虽然还没有发展到使用发条机械的地步,但水力机械完全是有的。
圣械廷工程师团队的设计改造下,船匠们用大量滑轮、绳索、水力锯木机代替了旧时的各种费力机械。
霍恩更是大度地允许他们,对改造的费用进行分期付款。
船匠们如今是开足了马力在造船,期待着还完船贷的那一天。
在圣联统一度量衡以及打破传统师徒制后,霍恩便指示凯瑟琳搞出了模块化的供应链系统。
简单讲,就是船匠只需要依照国有行会颁布的行业标准,设计和打造船身即可。
像桅杆、舵板等部件,都有专门的工坊提前制作好,到时候安装就行。
只要船匠和部件工坊都严格按照度量衡和行业标准建造,那么安上去的时候是绝对严丝合缝的。
就连制作船身的木材,都有专门的木材商买好了晾干,造船厂直接去买就行。
在各地造船厂,甚至出现了先造好再卖的奇景。
圣联到处都有想发财的市民与年轻人,咬咬牙抵押了老家田地买船运货的屡见不鲜。
听凯瑟琳说,他们甚至还吸引了一批来自莱亚的船匠,今年年底就能扩充至27个造船厂,带动大量其他小工坊。
不仅仅是造船业,灰炉镇的铸炮和铳械行业同样隐隐有了雏形。
炮架、枪托、齿轮、背带……围绕着中央的灰炉镇铳炮厂,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工坊卫星般拱卫着灰炉镇。
甚至还有专门制作用来制作零件的工具的工坊,以及制作用来制作用来制作零件的工具的车床的工坊。
贞德堡是建筑业、印刷出版业联合体,圣械廷是纺织业、炼金业、机械制造业、学术联合体。
小型工坊手搓零部件,中央大工厂只负责组装采购供应与制作核心零部件。
不仅仅是小池城一地,圣联各地都隐隐有了这样的趋势。
但他们没能像造船业那样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第一缺工匠,第二缺客户,第三缺材料。
贞德堡的建筑业和印刷业还算好一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