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 力挺江一鸣(2 / 3)

加入书签

p>

他们确实没有掌握相关情况。

魏尚华见杜家乐并没有听信雷亮的一面之词,心中稍安,便开口道:“杜书记,按理说,这类问题我不应该过多参与讨论,不过我刚到省纪委,之前很多工作我都有些了解。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见杜家乐点头,魏尚华接着说道:“临江市之前并不是有意对抗省委决策,而是在推动项目之初,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对光伏项目进行了调研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临江市并不适合上马光伏产业园项目,他们也向上面反映了,但当时全省一盘棋,光伏项目布局已定,地方反馈未被充分采纳。后来临江市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审慎调整方向,转向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出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考量。虽然程序上存在瑕疵,但出发点是为了避免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

“我觉得此事不宜简单定性为违令而行,而应辩证看待。临江市虽然在程序上存在一定的瑕疵,但其决策背后有现实考量与专业依据。我个人建议要充分了解前因后果,审慎评估临江市调整用地的实际效果与长远影响,避免一味追责而挫伤地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应以此为契机,完善重大产业布局的科学论证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对于程序违规问题,可由省纪委介入核查,依规处理,但不宜一棍子打死。全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政策执行既要讲刚性,也要有弹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与因地制宜的有机统一。”

杜家乐静静听着,指尖轻点桌面,神情未有明显波动。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魏书记说得有道理,决策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动机和实效。”

“在来之前,上级特地叮嘱我,要重点关注光伏产业的纾困问题,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临江市、洪山市两个市州没有匆忙上马光伏项目,反而通过审慎评估规避了潜在风险,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肯定。光伏产业虽为战略方向,但若不顾资源条件硬性摊派,极易造成产能过剩与财政负担。临江市不等不靠,主动调整产业方向,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这正是地方治理能力的体现,而非简单的政令服从。尤其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更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决策。临江市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担当与清醒。我们应当鼓励这种基于专业研判和地方实情的主动作为,而不是机械执行。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利益,就应给予一定容错空间。”

杜家乐的发言,让雷亮有些感到意外,他原本以为自己这个省委副书记开口,杜家乐会跟着他的步伐走,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批评临江市的做法,反而将其树立为正面典型,这令他大为不解。

毕竟相对来说,他是省委副书记,而江一鸣只是市州的负责人,杜家乐不说一定要站在他这一边,但也不应该与他的观点相反。

“杜书记,临江市的问题存在程序瑕疵是事实,更何况转向电子产业是否合理尚待观察,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忽视他们的问题,恐怕难以服众,也容易传递错误信号吧。”

雷亮还有些不死心,想要借此机会敲打一下江一鸣。

“省委省政府的职责是在于引导和把关,而不是简单地问责与制约。我们鼓励探索,更允许试错。”

杜家乐说道:“倘若都按照我们的既定模式行事,地方就没有创新的空间。何必还要市一级政府,直接由省政府直接管辖算了。”

“第一个季度已经过去,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此时更应凝聚共识、鼓励担当,而非以僵化标准束缚手脚。改革本就无现成路径可循,若因探索中的瑕疵否定全过程,无异于因噎废食。据我了解,各地因为光伏产业项目的事焦头烂额,根本没有精力去谋划其他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到时我们用什么向上面交待?拿什么稳住经济基本盘?临江市的选择,不是逃避责任,而是主动突围。我们不能只盯着一时的程序问题,而要看长远的发展成效。现在最怕的是层层加码、一刀切,导致干部不敢作为。”

杜家乐顿了顿,目光扫过会场:“我支持临江的做法,也建议省委成立专项指导组,帮助他们完善转型路径,同时总结经验,供其他地区参考。”

“另外,明天我下去调研,第一站就定在临江市,实地看看他们的产业布局和企业运转情况。”

“大家没有其他意见,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吧。”

散会之后,魏尚华第一时间打给了江一鸣。

“书记,有什么指示?”

“一鸣同志,我要好好批评你,你对领导不够坦诚。”

“我的老领导,我对你还不够坦诚?我可是大小事都向您汇报了,要不打今天起我的一日三餐吃什么都向您汇报?”

“别跟我胡扯,到现在你还藏着掖着!”

魏尚华不满道:“你和杜家乐书记是什么关系,从实招来!”

“杜书记?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啊,昨天召开任职大会,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他,之前根本没打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