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席卷全球的Alex狂潮再度(2 / 3)
学家在末日世界中寻找人类最后的希望,却在过程中逐渐发现所谓的“希望”,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剧本设定在一个被污染与战争摧毁的未来世界,荒凉、冷漠,每一幕都像是对“科技”与“人性”的拷问,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个关于“生存”与“毁灭”的命题。
导演是一位擅长科幻题材的新锐导演,曾执导过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他第一次见我时,只说了一句话:“我需要一个演员,能让人相信他是个冷静的科学家,也能让人怀疑他是否早已被科技异化。”
我点点头:“我会让他们相信。”
我接下了这个角色,饰演的男主角叫林远,是一名科学家,性格理性、冷静,习惯用数据与逻辑去解读世界。他不是那种拯救世界的英雄,而是一个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不断挣扎的普通人。
进组后,我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甚至去参观了几家科研机构,了解科学家在面对未知时的心理状态。我想让自己真正成为“林远”,而不是“演”林远。
有一次,导演带我去了一座模拟末日世界的拍摄基地。我穿着沉重的防护服,走在荒凉的废墟中,看着那些残破的高楼与死寂的天空,那种窒息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未来的沉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科学家,并不是拯救者,而是一个不断被现实击碎的人。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变得更加冷静、克制,甚至有些疏离。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台词去推动情绪,而是让角色的情绪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沉默中慢慢浮现。
有一场戏,是林远在一次实验失败后,面对助手的质疑,他低头一笑,低声说:“我们不是在寻找希望,而是在证明绝望的极限。”我没有夸张的表现,只是让那种压抑在沉默中慢慢积累。那一刻,我仿佛真的成为了那个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的人。
那场戏拍了很久,但导演只用了不到一分钟。他说:“这就是我要的,一种真实的‘冷峻’。”
随着剧情推进,林远经历了与科技的对抗、与政府的博弈、与自我信念的崩塌。我没有刻意去“表现”他的挣扎,而是让角色在每一个细节中慢慢变化。
有一场戏,是林远在一次深夜独自坐在实验室中,看着一段被篡改的数据,低声说:“如果希望只是谎言,那我是否还该继续?”那一刻,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痛苦,仿佛终于直面了自己最深的矛盾。
导演后来告诉我,那是整部电影最具张力的一幕。
电影上映后,反响极其强烈。很多观众说:“他演出了科学家最真实的一面。”“他让我们看见了科技如何重塑一个人。”有人说:“他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解构’。”有人说:“他让我们看见了希望与谎言的边界。”
我站在发布会的台上,面对媒体的提问,我只是说:“我想让观众知道,希望不是救赎的象征,而是一种选择,哪怕代价是孤独。”
林雪来看我,她笑着说:“你这次演得太冷了,我都差点以为你也成了科技的牺牲品。”
我点点头:“也许吧,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我作为演员的一种‘承担’。”
娱乐圈的风依旧在吹,而我,依旧在走。
这是我选择的路,也是我愿意走到底的路。
这是我的舞台,也是我的战场。
而我,已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挑战。
我接下了一个新剧本,是一部现代都市情感剧,讲述的是一名青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意外卷入一场关于抄袭与原创的舆论风暴,面对公众的质疑、行业的冷漠,以及内心对创作初心的动摇。剧本设定在一个浮躁而现实的出版与影视行业,每一幕都像是对“创作”与“名利”的拷问,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个关于“真实”与“伪装”的谜团。
导演是一位擅长现实题材的中年导演,曾执导过一部关于网络舆论的纪录片。他第一次见我时,只说了一句话:“我需要一个演员,能让人相信他是个有理想的作家,也能让人怀疑他是否早已被名利腐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