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物的守护者(一三O)(2 / 4)
“这玉佩……”小林瞪大了眼睛,他之前只知道陈轩有个贴身的玉佩,却从没见过它发光,“它怎么会亮?”
“它在回应这个标记。”陈轩摩挲着青铜三目佩,目光重新投向烽燧,“古籍残卷里说,玄山氏先祖曾在西北戍边,看来不是假话。这座烽燧,说不定就是当年玄山氏族人建造或守护过的地方。”
阿木听得眼睛发亮:“这么说,这底下真有宝贝?”他常年在戈壁里跑,听过不少关于古遗址藏宝的传说,却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到可能藏着秘密的地方。
陈轩摇摇头:“现在还不好说,这个标记更像是一个‘路标’,告诉后人这里曾有玄山氏的足迹,至于有没有宝贝,得仔细搜查。”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大家分头行动,仔细检查烽燧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墙面的缝隙和地面的凹陷处,看看有没有其他标记或者入口。”
四人立刻散开,开始仔细搜查烽燧。苏晴依旧举着相机,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的痕迹;小林则重点检查地面,时不时用带来的小铲子拨开厚厚的浮沙;阿木凭借对戈壁环境的熟悉,绕到烽燧背面,查看是否有被风沙掩埋的痕迹;陈轩则回到那处玄山标记前,再次研究起来。
他盯着那“山巅之目”的符号,忽然想到古籍残卷里的一句话:“山目为引,地脉为径。”难道这个标记不仅是路标,还和地脉有关?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标记下方的地面——那里的沙土层比周围略硬,用手指按压,能感觉到底下似乎有一块平整的石板。
“小林,过来看看这里。”陈轩喊道。
小林立刻跑过来,顺着陈轩指的方向蹲下身,用小铲子小心地拨开表面的浮沙——随着沙粒被一点点清除,一块约莫半米见方的青石板渐渐显露出来,石板边缘与周围的夯土严丝合缝,若不是陈轩察觉到地面硬度不同,根本发现不了。
“真有石板!”小林兴奋地说道,“要不要撬开看看?”
陈轩按住他的手:“先别急,看看石板上有没有标记。”他接过小林的小铲子,轻轻刮去石板表面的尘土——石板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刻痕,只有边缘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像是被什么东西撬动过的痕迹。
就在这时,阿木突然在烽燧背面喊道:“陈轩哥,你们快过来!这里有个洞口!”
三人立刻跑过去,只见烽燧背面离地约半米高的位置,有一个约莫一人宽的洞口,洞口边缘参差不齐,像是被人强行凿开的,洞口周围的土墙上还残留着新鲜的凿痕。
“这是新的痕迹,应该是最近才被打开的。”阿木指着凿痕说道,“看这手法,像是盗墓贼干的。”
陈轩皱起眉头,凑近洞口闻了闻——洞里传来一股潮湿的霉味,还夹杂着淡淡的土腥味,显然是刚被打开不久。他拿出手电筒,对着洞里照去——洞口往里延伸约两米后,似乎是一个宽敞的空间,手电筒的光线有限,只能隐约看到里面堆放着一些散落的陶罐碎片。
“里面好像是个石室。”陈轩的声音有些凝重,“盗墓贼已经来过了,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东西。”
苏晴举着相机对着洞口拍照,脸上带着担忧:“那我们还要进去吗?万一里面有危险怎么办?”
小林也有些犹豫:“戈壁里的石室,说不定会有塌方的风险,而且盗墓贼说不定还在附近。”
陈轩沉思片刻,转头看向阿木:“阿木,你对这一带的盗墓贼熟悉吗?他们一般会把盗走的东西藏在哪里?”
阿木摇摇头:“这一带的盗墓贼都很隐蔽,平时都装作牧民或者游客,很难发现。不过他们盗了东西,一般会尽快运出戈壁,卖给黑市的掮客。”他顿了顿,又说道,“这个洞口刚打开没多久,说不定他们还没来得及把东西运走,或者里面还有他们没发现的东西。”
陈轩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手电筒:“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进去看看。里面可能有玄山氏留下的线索,不能让这些线索落到盗墓贼手里。”他转头看向三人,“苏晴,你留在外面,用相机留意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有人靠近,立刻给我们信号。小林,你和阿木跟我进去,注意安全,尽量不要破坏里面的东西。”
苏晴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点了点头:“你们小心点,有事随时喊我。”
陈轩应了一声,率先弯腰钻进洞口。洞口很窄,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墙壁上的土块时不时掉下来,砸在肩膀上。走了约莫两米,眼前豁然开朗——里面果然是一个宽敞的石室,约莫十平米大小,石室顶部是拱形的,墙壁是用夯土和石块砌成的,虽然简陋,却异常坚固。
石室里散落着不少陶罐碎片,还有几件锈蚀严重的铁器,应该是古时候戍边将士留下的生活用品。陈轩用手电筒仔细照着石室的每一个角落——石室的墙壁上没有任何刻痕,地面上除了散落的文物碎片,也没有其他异常。
“难道盗墓贼已经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小林有些失望地说道,他蹲下身,捡起一块陶罐碎片仔细看着,“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