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朱祁铄:百姓万岁(1 / 2)

加入书签

应天府西郊,今天是人山人海。

基本上,应天府里,但凡有空的,都来了,没空的,也偷偷来了。

人可以飞上天啊!这在几千年来都是稀罕事,要不是他们尊敬的明王殿下亲自说的,他们根本不会相信。

朱棣、蓝玉等人调集了十几万士兵和整个锦衣卫,维护着秩序。

看着这人山人海,朱棣和汉王朱高煦吐槽:

“本王打仗都没有这么大的压力过。”

朱高煦也是倍感压力:“是啊,爹,打仗只要杀敌就行,现在我们是要保证数十万百姓的安全。”

“传令吧,还未赶到西郊的百姓,不允许再过来了。”朱棣下令。

“是。”

再让人过来,人数恐怕会突破上百万了,西郊这块地,承载不了那么多人。

陶成道和马顿带着工部的人拜见了朱元璋、朱标、朱祁铄。

前方的地方上,有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一旁,还有蒸汽马车。

附近人声鼎沸,他们的说话,老百姓根本不可能听清。

工部的人恰当地奉上了扬声器。

后世发展完善的扬声器制造,需要攻克电这一个难题,但大明工部制造的扬声器,算是初期的,是纯机械式的。

用的是隔膜喇叭、巨型喇叭筒、共振腔放大器的原理,再加上他们所处的这块地方,是高地,比附近都要高上百多米,声音可以传播得很广。

朱元璋先是代表大明王朝向百姓们发表了一通讲话,朱祁铄紧跟其后,百姓们山呼“万岁”。

接着,是由朱祁铄来宣布热气球载人试验开始:

朱祁铄话语刚落,数十万老百姓,齐齐安静下来。

陶成道和马顿都很紧张,他们在工部,已经对热气球试验了多次,这项技术算是完善,载人试验,也多次进行,但当众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载人,他们还没有。

虽然不可能有什么差错,但万一呢?

工部从军区借了五个士兵过来,签了生死状,若因为科研而死,按照殉国处理,朝廷发放抚恤金,若是成功,按照先登之功奖赏。

五个士兵视死如归,此刻都站在巨大的热气球旁,他们都穿着纯棉的衣服,这是为了防火星溅射。

热气球已经鼓风,五个士兵站了他们。

随着陶成道一声令下,热气球缓慢升空。

半米、一米、两米、五米、五十米、一百米……

数十万人,全都屏住呼吸,目光都注视着那热气球。

“飞了!飞了!真的飞天了!”

人们惊呼。

“真的飞天了!”

“神迹!神迹啊!”

慢慢的,热气球已经飞上天数百米了,大家能够里看到,热气球慢慢的飞得越来越高,直到到了他的极限高度800米。

今日的风力是微风,东向,热气球是无法自主控制风向的,所以大明工部的计划是,热气球飞到西郊某处稻田里,然后安全降落。

因为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往往是不同的,地面可能是微风,风向东向,离地面300米的地方风向便可能是西向,风力较强,而到了离地面600米的地方,其风向又可能变成西北向。

大约在空中飞了半个时辰,空中的热气球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降落。

朝廷的官兵严加看守,在热气球降落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得离开自身所处的区域,大家只需要等待消息,知道热气球是否安全降落了即可。

在大家的视线中,热气球缓慢降落,最后和地面越来越近,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安全了吗?安全降落了吗?大家都在关心这个问题。

大约过了一刻钟,有人骑着快马,来朱祁铄他们这边复命。

“陛下!明王!安全降落了!安全降落了!”

人群哗然,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人,真的可以战胜天空了,和那鸟儿一般俯瞰大地了吗?

朱祁铄压住人群的骚扰,示意陶成道他们继续进行蒸汽马车的试验。

随着一阵白烟出现,没有任何人力和畜力的马车,就自己动了起来。

速度,虽然还是比较慢,但是,人们却觉得,这东西的出现,对于他们是天籁之音。

因为吴大娘说书馆分析过,这蒸汽机,可以用在农田灌溉上,还可以用在纺织上,以后农业和纺织业将迎来大幅度的发展。

吴大娘说书馆还称,朝廷想要建设铺设铁轨,以后商贾经商,士子游学,只需要坐蒸汽铁轨就行了,又快,又不像马车颠簸,还能在蒸汽铁轨上休息。

这则小道消息,也更让大家明白了,这吴大娘说书馆,肯定就是官方的手套。

热气球和蒸汽火车两者试验成功,朱元璋明白非常的高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