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百家争鸣归秦礼,释经权柄握天机(1 / 2)
现实。
“渭水论道?”
嬴政愣住了,目光好似被天幕所示的画面,给彻底吸引。
画面上。
渭水之滨,由昭武帝所举办的一场盛大宴会上。
来自于儒、道、法、以及墨家等百家领头人物,还有通过‘大考’所选拔的青年才俊,以及兰台石室的博士官们汇聚一堂。
高台上,昭武帝没有身着冕服,反而穿着一身素净的深衣。
“今日,在此不论君臣,朕只论道。”
皇帝开场说道,“朕闻诸子之学,皆是欲要求济世安民之道,然道术为天下裂,各执一端。”
“因而,使得学子困惑,黔首不知所从,今大秦一统,道亦当有归。”
昭武的语气,带着意味深长之色,“如今《秦礼》编纂完成,朕希望在此确立今后大秦百家精要,汇通其精义,立好千秋之准则。”
而很快,昭武帝就抛出了一个议题。
“《秦礼》首先重‘以民为本,天下为公’,诸子之学,何者可以为此言做注,何者又可以张目?”
帝王之问,瞬间引爆了全场,让渭水之畔,思潮汹涌。
“陛下,‘民为本’契合孟子‘民贵’之说,善莫大焉!”
来自于齐鲁之地的老儒生,率先肯定了‘民为本’的概念。
不过,他话锋一转,随即说道,“然,‘天下为公’亦需要纲常维系。”
“《礼记》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人道即君臣、父子、夫妇之序,若弃此序,天下何以不乱?”
儒生知晓皇帝在寻求治天下的学问,所以极力的卖弄儒学,自然就是想获得帝王认可。
他所强调的根本,那就是民本不能够动摇等级秩序。
等级秩序如果动摇,等待着的则是江山失序。
“老先生此言差矣,《秦礼》之‘公’,应当为法度之‘公’!”
此时,一位年轻的法家士子率先起身反驳,“商君亦是有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陛下所立大考,就是打破世卿世禄之私,行选贤与能之公!”
“君臣之义,岂在固守旧贵?而在于忠于职守,恪守国法,法行于上,则民安于霞,此方为根本!”
面对质询,老儒生面红耳赤,欲要争辩。
昭武帝适时开口,平和的声音好似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二位所言,都言之有物。”
“然,朕亦听闻《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舟楫之喻,是儒是法?依朕看,是治道!君之权威(纲常),需植根于民之拥戴(民本);而民之拥戴,需依赖于公正之法度(法治)。”
“《秦礼》欲立之新序,非绝弃旧义,乃是令‘君君臣臣’之责,归于‘安民利民’之实!兰台注《论语》,当明此义。”
帝王的态度,就在此刻明朗。
皇帝将儒家的‘舟水之喻’与法家的“法治”融合,成为了统摄于‘民本’与‘为公’的最高原则。
老儒生似有所悟的坐下,年轻的法家士子,好像看到了学问的新天地。
现实,章台殿。
此时的大殿,昭武帝的话语,却宛若平地惊雷,引发了更大的风暴。
嬴政喃喃自语:“不论君臣,只论道……渭水论道?那个老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在嬴政一贯认知中,君权本身就是应高至高无上的。
思想的纷乱不以强力威慑之,何谈天下顺从?
在他的字典中,要么被消灭,要么就顺从臣服,没有别的选择。
嬴政,是绝对没有耐心和非议朝政的百家学者坐而论道的。
在他看来,则近乎于儿戏不说,甚至有损自己的帝王之威。
但,昭武帝的选择,每次都截然不同。
打破常规的手段,却往往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
而原本跪谏的儒生们,亦是感觉到目瞪口呆。
昭武帝对于‘民为本’的解释说明,固然让他们感觉到激动。
但,其对于‘纲常’的阐述,粉碎了儒家理论构筑的世界观。
对于他们的打击,可以说相当巨大的。
“君之权威,需要植根于民之拥戴……”
年轻的儒生失神的重复这句话,脸色不由得苍白。
皇帝肯定了纲常,却又亲手抛弃了‘纲常’神圣的根本。
“他……他这是在解经啊!”
一位老儒生看到了关键,“昭武帝用《荀子》之言,曲解……不,是重塑了‘君臣’之义。”
“这‘论道’,哪里是论道?分明是……”
他想批判,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天幕上的场景,无不都在粉碎老儒生的认知。
其他的朝臣也在议论,他们各有所悟,也各有所困惑。
而嬴政却无法理解,昭武帝是因为什么原因,能够接受这场‘论道’的?
天幕上,儒家和法家没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