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笔墨革新动国本,父子论治见真章(1 / 2)

加入书签

很快,嬴政脸上眉头微蹙,取而代之的是困惑与审视。

他踱步回到御座前,手指无意识的敲击案几,发出了沉闷的声响。

“老六,书同文,乃是朕一统六国后,与车同轨并行的两大功业!”

“小篆,乃李斯等人依据周室大篆改良而成,结构匀称,法度严谨,庄重典雅,符合我大秦气象。”

“用在铭刻金石,颁布诏令,彰显帝国威仪上有何不妥?为何要改行那起于狱吏,略显草率的隶书。”

这个时代,不仅人有高低贵贱之分。

字,自然也有高低贵贱之分。

嬴政的不满之色写在脸上,最主要的是小篆象征着文化一统,属于自己的功绩,岂能轻易变更。

“父皇明鉴,小篆之美,儿臣岂能不知?”

早就料到嬴政有所回答,赢臣的脸色不变,显得十分从容的道:“尽管小篆用于碑铭典册,确能够彰显帝国气象,也能够流传千古,彰显帝国文教。”

“然,父皇,儿臣以为治国就如同驾驭马车,不仅需要华美的车盖以示威仪,更需要轻便兼顾的车辆以求实效。”

车盖在赢辰眼中的是小篆,关键的车轮就是隶书。

旁边,他拿起了一张纸,又取过一支笔,当场演示。

“请父皇观之。”

接着,嬴辰运笔,在纸上分别以小篆和隶书写下了同一个‘秦’字。

小篆笔画圆转曲折,虽然美观确耗时费力;而隶书则是化圆为方,笔画平直,书写速度快了一大截。

“你是说,效率问题?”

皱着眉头,嬴政点出了关键。

“不错,父皇,”嬴辰点了点头,“小篆书写,一笔一划讲究曲直圆润,费时费力。”

“一名成熟的书吏,一日能够抄写的竹简本就有限。”

“而我大秦疆域万里,每日产生的公文、律令、户籍、账册浩如烟海!”

“若皆以小篆书写,需要多少书吏?耗时多少时日?效率何其低下!”

小篆的作用,在嬴辰眼中自然不值一提,尽管过去起到了‘文化一统’的作用。

但小篆的存在,很明显限制了大秦书吏的培养。

身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嬴政不可能不清楚文字的重要性,而听着嬴辰所说,嬴政的脸色不免露出了动容。

“讲!”

他没有反驳嬴辰的话,在思考隶书推广的可行性,而见状的嬴辰自然一喜。

“所以,儿臣以为隶书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本为应对狱讼文书繁多、追求书写速度而生。”

“它简化了笔画,便于快速书写,若推广隶书,同样的一名书吏,每日处理文书量就可以增加数倍。”

“这意味着大秦的政令可以传播更快,案件审理更加迅速,提高帝国行政的效率。”

祖龙微微颔首,对于嬴辰的话多了几分认可。

但,他的心底还有些疑虑,嬴辰没有解答。

不过,接下来嬴辰的话,成功说服了嬴政。

“父皇,加上有了纸的出现,文字的载体的重量和成本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嬴辰趁热打铁,指向了厚厚的一沓纸,“能够辅以书写高效的隶书,统一日常文字用语,对于大秦来说自然收益不少。”

“儿臣并非要简单废弃小篆之雅,而是主张‘雅俗分用’——小篆可以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隶书用在日常政务和民间流通。”

“如此一来,我大秦的政令、律法、狡猾,就如同这一张纸一样轻便、快速地深入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融合进入签收的日常生活,做到六国之民真正的‘书同文’!”

文字一统,那就是‘人心一统’的开始。

听着嬴辰的话,嬴政落在了纸张上显出的文字,还有纸带来的轻便性,立刻明白了‘纸’的最大意义。

过去他只注重于‘书同文’的形式和象征意义,却没有想过文字的根本核心,就是实用和高效。

小篆的存在,本身就阻挡了不少六国士子的学习门槛。

看了下嬴辰清澈的眼神,回想起天幕的昭武盛世,嬴政眼中的疑虑消散。

良久,他缓缓吐了一口气,郑重的说道:“你所言,不无道理,朕……准你所奏。”

小篆放在祭祀的场景,而隶书则是用在日常政务和民间流通。

“只是,”嬴政话锋一转,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即便以隶书抄写,这纸张轻薄,固然便利。”

“然,若是要将一部《秦律》或者农书抄写郡县,仍旧需要雇佣大量书吏进行逐字抄录,耗时费力,这隶书恐怕也难以推广开来。”

抄写,是这个时代文字传播的关键,印刷术在没有纸张前,都没有发明出来。

“父皇是要儿臣解决这‘抄写之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