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7章 归墟迷途(42)(5 / 7)
自己的亲人。
老牧羊人和女孩团聚,感激地递给王导一块玄冰玉:“这玉是昆仑山的地脉精华,能暂时压制蚀气。镜湖用。”
王导和干宝潜入镜湖,果然在湖底发现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与《禹迹图》上的符文相似,却更古老。干宝掏出手稿,对照着解读:“这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地脉封印碑’,记载着当年大禹用五行石封印了‘玄水之精’——那是地脉中的怨气所化,能引蚀气为祸。现在封印松动,玄水之精的力量正在恢复,镜湖的念妖就是它引出来的。”
石碑的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干宝解读后脸色凝重:“玄水之精的本源在‘不周山’,那里是地脉的源头,一旦它回到那里,就能引动所有地脉的怨气,到时候蚀气会比归墟玄龟时更可怕。”
隋侯珠突然在王导怀中亮起,水影里映出不周山的景象:山巅的裂缝中泛着紫黑色的蚀气,一只巨大的触手从裂缝中伸出,正朝着下方的草原抓去,草原上的牧民们四处逃窜,却被蚀气缠上,渐渐失去神智。
“我们得去不周山。”王导握紧玄冰玉,七灵核的光芒在他掌心微微闪烁,“玄水之精不除,地脉的隐患就永远存在。”母虎蹭了蹭他的腿,眼中满是坚定,仿佛早已做好了准备。
牧民们得知他们要去不周山,纷纷拿出自家的干粮和御寒的衣物,老牧羊人将玄冰玉的用法教给王导:“玄冰玉能暂时冻结玄水之精的怨气,却需要阳火催动,你们带上这些火折子,都是用昆仑山的阳燧木做的,能点燃最旺的火。”
告别牧民,王导、干宝和母虎朝着不周山的方向出发。山路越来越陡峭,空气中的蚀气越来越浓,隋侯珠的预警也越来越频繁。行至半途,远处的天空突然泛起紫黑色的光,不周山的方向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嘶吼,仿佛有什么巨大的生物正在苏醒。
王导握紧手中的剑,七灵核的光芒与阳燧木火折子的火光交织,在雪地里映出长长的影子。他知道,一场比镜湖之战更艰难的战斗正在等待着他们,而不周山深处,玄水之精的触手已经缠绕上了地脉的核心,只待时机成熟,便要引蚀气席卷天下。
母虎突然加快脚步,朝着不周山的方向低吼,山君印记的金光在雪地里格外耀眼。王导和干宝紧随其后,他们知道,无论前方有多么危险,都必须走下去——守住地脉,守住百姓,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对戴媪、对所有守护地脉的人的承诺。
不周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山巅的裂缝中,紫黑色的蚀气如狼烟般升起,仿佛在向他们发出挑衅。王导深吸一口气,将七灵核的力量提到极致,剑光在阳光下泛着五彩的光芒,朝着裂缝的方向走去。他知道,这场战斗关乎整个九州的安危,容不得半点退缩,而玄水之精背后,或许还藏着更古老的秘密,等着他们去揭开。
接近不周山主峰时,寒风裹着冰粒如刀割般刮在脸上,连七灵核散出的温光都挡不住这彻骨寒意。母虎的皮毛早已结满白霜,却依旧把王导护在身侧,鼻尖喷出的白气里,偶尔夹杂着一丝极淡的金色——那是山君印记在对抗空气中的蚀气,之前在镜湖时,这印记还只能震慑精怪,如今竟能隐隐压制蚀气,显然随王导的心境一同成长了。
“前面就是‘怨风谷’,”干宝缩了缩脖子,手稿被风吹得哗哗响,他指着卷十四的批注,“《搜神记》载‘不周之侧有谷,风含怨气,闻之则悲’,这风里的蚀气混着上古地脉的怨气,得用阳火护住口鼻,不然会被勾起心底的悲念。”他掏出用阳燧木做的火折子,点燃后递了一支给王导,火焰呈淡金色,凑近便觉暖意顺着鼻腔钻进去,驱散了那股让人发闷的寒意。
刚进谷口,就听到一阵尖利的咒骂声,不是人声,却字字清晰:“汝等凡人,也配管地脉之事!玄水大人必吞尔等执念!”声音从谷两侧的冰洞里传来,干宝脸色一变:“是‘山膏’!《搜神记》卷十二说这精怪‘状如豚,赤若丹火,善骂’,看来被蚀气污染后,连骂声都能引动怨气!”
话音未落,几只红棕色的山膏从冰洞里窜出,体型如小猪,獠牙泛着紫黑色,嘴里喷出的不是唾沫,而是带着蚀气的黑雾。母虎纵身跃起,前爪拍向最前面的山膏,却被黑雾熏得后退,爪子上的毛瞬间结了层薄冰。“用火灵核!”王导将火灵核的光芒聚于掌心,赤色火焰顺着地面蔓延,山膏最怕阳火,惨叫着往冰洞里缩,可黑雾却越来越浓,隐隐有将整个山谷笼罩的趋势。
干宝突然翻到手稿的某一页,指着“山膏畏木音”的记载:“木灵核的藤蔓能发出地脉之音,可镇住它们的骂声!”王导立刻催动木灵核,翠绿的藤蔓从冰缝中钻出,缠绕在山膏的身上,藤蔓轻轻震动,发出细微的嗡嗡声,山膏的咒骂声渐渐减弱,眼中的紫晕也淡了些。“趁现在!”王导纵身上前,将玄冰玉贴在山膏的额头,寒气顺着玄冰玉渗入,山膏瞬间被冻住,黑雾也随之消散。
清理完谷内的山膏,前方的路渐渐开阔,不周山主峰的裂缝终于清晰可见——裂缝宽约丈余,里面泛着紫黑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