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6章 归墟迷途(41)(1 / 6)

加入书签

永和九年暮春,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刚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墨迹未干,江吴故地的鄱阳湖畔已泛起异样的紫雾。渔人清晨撒网时,网中捞起的不是银鳞鲫鱼,而是半透明的“水蜮”——形如蝌蚪,口含沙砾,见日光便化作脓水,与《搜神记》卷十二中记载的“短狐”一般无二。消息传到豫章郡治所,守丞王导正对着案头的《搜神记》抄本皱眉,那是友人干宝上月寄来的初稿,其中《病龙求医》一篇的字迹旁,还留着干宝批注的“鄱阳有异动,疑与归墟通”。

“大人,鄱阳县尉求见,说湖边出现了‘返生’之事。”吏役的通报打断了王导的思绪。他随县尉赶到湖畔时,只见数十村民围着一具刚从水中捞起的尸体恸哭——死者是三日前倾覆于风浪的渔夫,此刻竟睁着眼睛,嘴唇翕动似在说话,只是皮肤泛着与水蜮相同的紫晕。王导想起干宝抄本中《王道平妻》的故事,鬼魂凭执念还魂,却终究非活物,他俯身试探鼻息,指尖刚触到死者皮肤,便被一股寒气逼退,死者突然嘶吼着坐起,指甲变得尖锐如爪,朝着人群扑去。

“是水祟附尸!”人群中突然响起苍老的声音,一位拄着桃木杖的老妪拨开众人,杖头系着的铜铃轻响,死者动作骤然停滞,“老朽是戴侯祠的巫祝,这是归墟的蚀气浸染了尸身,再拖下去,整个鄱阳都要成鬼蜮。”老妪自称戴媪,正是《搜神记》中戴侯祠女巫的后人,她从怀中掏出一块刻着人面的青石,“此乃戴侯祠镇祠石,当年戴女感石显灵,石上附有地脉正气,可暂时压制蚀气,但要除根,必须找到蚀气源头。”

王导即刻点兵三十,带着戴媪与两名识水性的渔郎前往湖心。船行至湖心洲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沉,湖水翻涌着紫黑色的浪,水下隐约有巨大的阴影掠过。戴媪将镇祠石投入水中,青石泛起蓝光,周围的紫雾稍散,露出洲上的怪异景象:原本的芦苇荡尽数枯死,地面裂开无数细缝,缝中渗出的黑水遇空气便凝结成冰。“这是归墟的‘寒渊气’,”戴媪面色凝重,“《搜神记》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名曰归墟,万川归之’,如今归墟裂隙竟通到了鄱阳,怕是有上古精怪顺着裂隙出来了。”

渔郎突然指着洲心的枯树大喊:“那是什么!”众人望去,只见枯树枝桠上缠着数十条黑色触须,触须末端结着拳头大的肉瘤,肉瘤中隐约有眼珠转动。戴媪刚要念咒,肉瘤突然爆裂,无数细小的水蜮飞出,直扑众人面门。王导拔剑格挡,剑锋斩到水蜮,竟被腐蚀出细小的缺口。“用桃木枝!”戴媪抛出数截桃木枝,桃木遇水蜮立刻燃烧,蓝色火焰将水蜮烧成灰烬,“这些是‘蚀影虫’,靠吸食生魂存活,是归墟精怪的爪牙。”

众人顺着触须的方向往里走,洲心的地面塌陷出一个深洞,洞底传来阵阵雷鸣般的吼声。戴媪将镇祠石嵌在洞口岩壁,蓝光形成一道屏障,“我守住洞口,你们下去探查,若遇到‘渊主’,就用这道符——是干宝先生托人送来的,据说传自黄帝时期的宁封子,能引天火焚邪。”王导接过黄符,与两名渔郎系着绳索垂入洞中,洞壁上布满湿漉漉的黏液,散发着腐鱼般的腥气,每往下一寸,温度便低一分,腰间的佩剑都开始结冰。

“快看!”渔郎突然惊呼,洞底竟是一片地下湖,湖中央的石台上,趴着一只形如巨龟的怪物,背甲上生满青苔,头颅却似蛟龙,正用触须将捕获的鱼虾拖入嘴中,每吞噬一物,周围的蚀气便浓郁一分。“是‘玄龟’!”王导想起《搜神记》卷十三的记载,玄龟乃上古水神之属,久居归墟边缘,“它在靠吞噬生灵壮大,若让它爬出洞口,豫章郡就完了!”

玄龟似察觉了入侵者,猛地转头,双眼射出红光,湖中瞬间升起数道水柱,朝着三人喷来。王导挥剑斩断水柱,却见水柱中藏着无数蚀影虫,渔郎不慎被虫群蛰中,手臂瞬间紫黑,倒在地上抽搐。王导急中生智,将宁封子符贴在剑上,符纸燃起蓝色火焰,他纵身跃起,剑锋直刺玄龟的眼睛。玄龟吃痛嘶吼,背甲突然裂开,从中伸出数十条触须,缠住了王导的脚踝,蚀气顺着触须钻入体内,他只觉浑身冰冷,意识渐渐模糊。

就在此时,洞口传来戴媪的呼喊,镇祠石的蓝光突然暴涨,一道金色光链从洞口垂下,缠住玄龟的触须。“是地脉正气!”戴媪的声音带着喘息,“我以巫祝血祭催动镇祠石,你快用归墟水!”王导猛然想起渔郎腰间的水囊,那是出发前戴媪特意让他们装的湖心水,据说混入了戴侯祠的香灰。他挣扎着掏出水囊,将水泼在玄龟的背甲上,水接触到背甲,立刻冒出白烟,玄龟发出凄厉的惨叫,触须纷纷枯萎。

王导趁机举起燃着符火的剑,刺入玄龟的头颅,玄龟的身体渐渐化作黑水,融入地下湖。湖底的裂隙中,突然涌出更多的蚀气,戴媪在洞口大喊:“裂隙没封死!快上来!”王导背起昏迷的渔郎,抓住绳索向上攀爬,刚出洞口,便见戴媪口吐鲜血倒在地上,镇祠石的蓝光已经微弱如烛火。“裂隙必须用‘灵物’封堵,”戴媪指着远处的山峦,“庐山有千年银杏,乃徐稚手植,其根深入地脉,可借木灵之力……还有,去找干宝先生,他在会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