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6章 天墓无极(101)(5 / 7)

加入书签

李娟也跟着警察一起追击,路上到处都是刀疤的人留下的痕迹,比如丢弃的烟头、矿泉水瓶。

追了约莫一个小时,前方出现了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正沿着小路缓慢行驶。“就是那辆车!”警察大喊,加快了速度。面包车司机看到警察,赶紧加速,但小路很窄,很快就被警车拦住了。

车门打开,刀疤的人举着枪走下来,老鬼被他们绑在车后座,嘴上贴着胶布,胳膊上的伤口又裂开了,渗着血。“别过来!”刀疤用枪指着老鬼的头,“你们再过来,我就打死他!”

“刀疤,你已经被包围了,投降吧!”带头的警察喊道,“你偷掘国家文物,还绑架人质,罪加一等,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

刀疤的脸色变得狰狞:“我才不会投降!大不了鱼死网破!”他刚想扣动扳机,老鬼突然用力挣扎,用头撞向刀疤的肚子。刀疤疼得大叫,枪掉在了地上。警察趁机冲上去,将刀疤和他的人全部制服。

陈砚赶紧跑过去,解开老鬼的绳子,撕下他嘴上的胶布:“老鬼,你没事吧?”

老鬼喘着气,笑了笑:“没事,这点小伤不算什么。那袈裟呢?没被他们拿走吧?”

“袈裟在我这里。”苏湄从背包里拿出袈裟,小心翼翼地展开,“幸好我跑得快,把它带出来了。”

警察将刀疤等人押上警车,准备带回县城审讯。李娟看着袈裟,感慨地说:“这袈裟是研究建文帝下落的重要物证,我们得尽快送回文物所,做专业的保护和研究。而且根据袈裟上的绣纹,我怀疑建文帝在狮山还有其他的藏宝地——你们看这袈裟的衣角,绣着一个‘井’字,说不定指向山下的‘建文井’。”

陈砚想起爷爷笔记里的一句话:“狮山有三秘,岩藏衣,井藏诏,洞藏玺。”之前他们找到了岩藏的衣,接下来应该就是井藏的诏和洞藏的玺。“李姐,建文井在哪里?”

“建文井在山下的建文村,”李娟说,“村里的老人说,那口井是建文帝当年亲手挖的,井水常年不涸,而且井壁上有刻字。不过现在井被填了一半,里面全是淤泥,需要清理才能进去。”

老鬼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清理就清理,我有的是力气。只要能找到建文帝的密诏和玉玺,再辛苦也值了。”

苏湄拿出相机,给袈裟拍了几张照片:“我先把照片发给周教授,让他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而且这袈裟需要做碳十四检测,确定具体的年代,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

当天下午,陈砚、老鬼和苏湄跟着李娟来到建文村。村子不大,大多是老旧的土坯房,建文井在村子的中央,井口用石板盖着,石板上刻着“建文井”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几个村民听说他们要清理古井,都过来帮忙,有的拿来铁锹,有的拿来水桶。

老鬼和村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掀开石板,里面果然堆满了淤泥,散发着一股腥臭味。他们用铁锹一点点清理淤泥,清理了约莫两个小时,井底终于露出了水面。苏湄用手电筒照向井底,发现井壁上有一块松动的石头,石头上刻着模糊的文字。

“有发现!”苏湄大喊,老鬼赶紧找来一根长竹竿,绑上一个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块石头撬下来。石头掉在井底,发出“咚”的一声,井底的水面泛起涟漪,露出一个小小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陶瓷罐。

老鬼用竹竿绑着网兜,将陶瓷罐捞了上来。罐子不大,是明代的青花罐,上面绘着山水纹,和庆陵里的永乐青花梅瓶风格相似。苏湄小心翼翼地打开罐子,里面放着一卷黄色的绸缎,绸缎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正是建文帝的密诏!

密诏比庆陵里发现的更完整,详细记载了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路线,以及他在狮山的生活,最后还写着“朕之玉玺,藏于狮山‘玉玺洞’,待后人寻之,以证朕之正统”。

“玉玺洞!”陈砚激动地说,“爷爷笔记里的‘洞藏玺’,说的就是玉玺洞!只要找到玉玺,就能彻底证明建文帝的下落,这对明史研究太重要了!”

李娟拿着密诏,手都在抖:“我得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还有省文物局,申请对玉玺洞进行勘探。刀疤虽然被抓了,但他的同伙可能还在,我们得尽快找到玉玺,保护好它。”

老鬼靠在井边,喝了一口水:“玉玺洞肯定在狮山的某个地方,我们有密诏和之前的地图,找起来应该不难。不过这次得小心,刀疤的同伙说不定也在找玉玺,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大意了。”

苏湄将密诏小心地放进密封袋里:“密诏需要尽快做保护处理,不然会氧化损坏。而且玉玺洞可能有更多的文物,我们需要准备更专业的装备,比如考古勘探设备、应急药品,还要联系更多的人手,确保安全。”

当天晚上,陈砚、老鬼和苏湄住在建文村的村民家里。村里的老人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比如建文帝曾在村里的私塾教书,还帮村民挖井、治病,村民们都很敬重他,所以才把井命名为建文井。

陈砚躺在床上,手里拿着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