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3章 天墓无极(48)(6 / 6)

加入书签

踹倒,当场制服。

当最后一个走私分子被擒获时,能量场的光柱终于稳定下来,宫殿基址中央的地面缓缓裂开,露出一个深约十米的方形地宫,地宫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半人高的青铜方鼎,鼎身刻着密密麻麻的夏代纹饰,鼎内悬浮着一颗拳头大小的金色光球——正是华夏文明的核心。

“这就是‘华夏文脉珠’,”夏老走到地宫边缘,声音带着敬畏,“珠内藏着从夏代到现在的所有文明记忆,只要它在,华夏文脉就不会断。之前你们找到的九秘信物,其实是文脉珠的‘能量锚点’,现在锚点激活,文脉珠就能连接所有文明遗址,形成一个完整的守护网络。”

我们沿着阶梯走进地宫,文脉珠在鼎内缓缓旋转,光芒透过鼎身的纹饰,在地面上投射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有良渚先民建造古城的场景,有敦煌工匠绘制壁画的身影,有景德镇窑工烧制瓷器的火光,有三星堆先民祭祀青铜神树的仪式,每一幅画面都栩栩如生,像是在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千年故事。

王承彦拿出竹笔,笔尖在文脉珠的光芒下自动书写,纸上渐渐浮现出一段文字:“华夏文明,非一地一族之功,乃万邦融合、世代传承之果,守之者,非独守核人,乃每一个华夏儿女。”这段文字刚写完,就化作一道金光,融入文脉珠中,珠身的光芒变得更加柔和,却也更加坚定。

周明远从背包里取出一块新烧制的瓷片,瓷片上绘着二里头、良渚、三星堆、殷墟等遗址的缩影,他将瓷片放在鼎旁:“这是我用各地遗址的土壤烧制的瓷片,代表着文明的连接,以后不管到哪里,看到它就能想起文脉的传承。”

夏老看着我们,从怀里取出一个绿松石佩饰,佩饰上刻着“守中”二字:“这是守核人家族的信物,现在交给你们。以后二里头的守护,就拜托你们了。文脉珠虽然激活,但还需要定期用九秘信物滋养,你们要记得,每一处文明遗址,都是文脉珠的根,不能丢。”

我们接过绿松石佩饰,佩饰刚入手,就与兽骨册产生共鸣,册页上的文明脉络图变得更加完整,除了已经去过的遗址,还浮现出几个新的红点,分别标注着“浙江良渚古城外围遗址”“四川金沙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显然是需要我们继续守护的地方。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地宫时,兽骨册突然自动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出现了一行新的铭文:“文脉已通,新程待启,东海之滨,有‘舟魂’待寻。”陈九爷看着铭文,若有所思:“东海之滨,应该是指良渚的外围遗址,‘舟魂’说不定是古良渚的独木舟,那可是华夏先民最早的航海工具,也是文脉的重要载体。”

我们走出地宫,二里头遗址的夜空格外清澈,文脉珠的光芒在大棚顶部形成一个巨大的“中”字,像是在守护着这片孕育了最早“中国”的土地。王警官正在清点被俘的走私分子,其中一个人突然开口:“‘幽灵’没有死,他去了东海,想找古舟的残骸,用里面的木材炼制‘破脉剂’,破坏文脉珠的能量场!”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紧绷起来,夏老握紧了手中的绿松石:“看来新的危险已经来了,东海的‘舟魂’绝不能落入‘幽灵’手中。你们现在就出发,我会留在二里头,守护好文脉珠,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我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收拾行李,驱车前往浙江良渚。车窗外的夜色渐浓,手中的兽骨册泛着淡淡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东海之滨。青禾握着青铜钥匙,周明远擦拭着新烧制的瓷片,王承彦在纸上书写着古文字,陈九爷看着窗外的星空,我则紧紧攥着夏老赠予的绿松石佩饰——我们都知道,新的守护之旅已经开始,而华夏文脉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