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9章 天墓无极(24)(4 / 7)
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活法,也有自己的战场。”
正说着,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年轻人快步走进茶馆,径直来到他们桌前。“请问是陈寻先生和孙先生吗?”年轻人面带敬意,递过一封烫金信封,“我是北平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这是我们馆长托我送来的邀请函,请二位明天参加《天文秘录》数字化启动仪式。”
孙胖子接过信封,眯着眼睛念道:“数字化?这是啥新鲜玩意儿?”
“就是用机器把古籍上的文字和图案都录进一个叫‘电脑’的东西里,”年轻人耐心解释,“这样就算原件有损坏,后人也能看到完整的内容了。馆长说,没有二位当年的守护,就没有今天的《天文秘录》,所以一定要请二位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陈寻和孙胖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第二天上午,两人准时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学术报告厅。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不仅有国内的文物专家,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学者。
启动仪式上,故宫博物院的新馆长——一位留洋归来的年轻博士,亲自为陈寻和孙胖子颁发了“文物守护终身成就奖”。当奖牌挂在脖子上时,陈寻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仪式结束后,馆长邀请他们参观数字化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放着几台造型奇特的机器,几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小心翼翼地将《天文秘录》固定在工作台上。一台带着镜头的机器缓缓移动,屏幕上随即出现了古籍页面的高清图像。
“您看,”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指着屏幕,“通过这个技术,我们能把每个字的笔画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墨迹变化。这些数据会被永久保存,以后研究《天文秘录》就方便多了。”
孙胖子凑到屏幕前,啧啧称奇:“真是神了!想当年咱们抱着这宝贝东躲西藏,哪能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就在这时,陈寻注意到屏幕上的一个细节。在《天文秘录》最后一页的角落里,有一个模糊的符号,看起来像是一个简化的龙形图案。“这个符号,”他指着屏幕问道,“以前怎么没注意到?”
馆长和工程师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我们也是刚发现的,”馆长说,“这个符号被墨迹覆盖了大半,只有通过高清扫描才能看清。我们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类似的符号,可能是一个未被破解的密码。”
陈寻的心思瞬间活络起来。他想起当年在洛阳古墓中,石棺上也刻着类似的符号,只是当时没时间深入研究。“我能借一本《天文秘录》的影印本吗?”他问道,“我想回去研究一下这个符号。”
馆长欣然同意。当天下午,陈寻和孙胖子回到聚义轩茶馆,点了一壶茶,对着影印本仔细研究起来。那个龙形符号线条简洁,却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与《天文秘录》中其他的天文符号截然不同。
“你说,这个符号会不会和华夏龙脉有关?”孙胖子猜测道,“当年周教授不是说,《天文秘录》里藏着龙脉的秘密吗?”
陈寻点了点头:“很有可能。不过要破解这个符号,还需要更多的线索。我记得当年在延安,周教授研究《天文秘录》时,曾提到过一本叫《龙脉考》的古籍,据说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龙脉的符号。可惜那本书在战乱中遗失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时,茶馆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蓝色长衫的老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径直来到他们桌前。“请问是陈寻先生吗?”老人问道,声音有些颤抖。
陈寻抬头一看,觉得老人有些眼熟,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我是,请问您是?”
“我是周教授的学生,名叫李默。”老人说道,眼中泛起了泪光,“周教授临终前,让我把这个交给您。他说,只有您能解开《天文秘录》的最终秘密。”
李默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龙脉考”三个大字。陈寻和孙胖子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本遗失多年的古籍,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周教授是怎么找到这本书的?”陈寻问道。
“抗战胜利后,周教授一直在寻找《龙脉考》,”李默回忆道,“直到1948年,他在一个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可惜当时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就去世了。他说,这个龙形符号是龙脉的‘钥匙’,只要解开它,就能找到华夏龙脉的核心位置。”
陈寻翻开《龙脉考》,里面果然记载了很多与龙脉相关的符号和文字。经过几天的研究,他终于破解了那个龙形符号的秘密。原来,这个符号代表着“昆仑之眼”——传说中华夏龙脉的源头,位于昆仑山的深处。
“昆仑之眼?”孙胖子惊讶地说道,“那地方不是当年我们和血骷髅组织交手的地方吗?难道龙脉的核心就在那里?”
“很有可能,”陈寻说道,“当年血骷髅组织之所以要抢夺《天文秘录》,恐怕也是为了寻找龙脉的秘密。如果能找到昆仑之眼,不仅能保护龙脉,还
↑返回顶部↑